3万亿回购类信贷资产表外瘦身 机构汹涌接盘
来源:
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3月24日00:11
银行资产负债表外游离的信贷资产到底多大规模?
俗称“双买断”的资产回购交易去年曾一度在银行间盛行,直至银监会2009年12月24日下发《关于规范信贷资产转让及信贷资产类理财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通知》),禁止信贷资产转让附带任何显性或隐性的回购条件。
3月23日,记者从银行间交换的数据了解到,目前表外的人民币回购类信贷资产,即“双买断”的资产规模已经大为减少,目前余额已经降为3万亿左右。
表外“瘦身”
一项贷款资产,如果在卖出同时和买方签订远期回购协议,就会从银行体系中“消失”:在所有权转移的情况下,该资产将从卖方表内消失,而买方由于有回购协议,也不用入表,从而不占用任何信贷规模,这就是监管层颇为担心的“双买断”资产回购交易。
“你不知道去年的9.5万亿信贷,到底是投放了10万亿,还是11万亿,如果不把表外的规模计算在内的话。”一位地方银监局监管人士曾告诉记者,表外循环的信贷资金会影响监管层货币政策调控的精准程度,也不利于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
此前,只是商业银行对各自的“出表”规模心知肚明,监管层并没有统一掌握。但今年以来,为了加强监管,监管层开始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在上报信贷数据时,同时上报相关的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类信贷资产,这类资产才浮现水面。
事实上,银行业“出表”的做法有多种,除了“双买断”外,还有通过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形式,即银行通过发售理财产品筹集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再来购买银行的信贷资产,以及直接的卖断等,而除了最后一种外,前面两种都成为了监管层的重点调控领域。
“银行卖断的情况比较少,因为银行做回购交易或银信合作就是为了在关键时点控制信贷规模,以合乎监管层的要求,而卖断会导致客户资源完全转移。”一位信托公司的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以来,该信托公司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几乎都是在帮合作银行出表。
对于信贷类资产银信合作,银监会还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合作的相关通知》,不准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购买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从而引发了今年以来银行之间合作购买的情况,即甲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购买乙银行的信贷资产,或直接由信托公司来发放贷款。
“银行合作购买要求两家银行建立信任关系,而且对转让的资产要求也比较高。”该信托公司高层表示,目前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的形式实际上制造了新生贷款,相关的监管要求也开始严格起来,使得银信合作的出表通道比以前狭窄了。多重夹击下,银行出表资产规模大幅减少。知情人士透露,部分国有银行的卖出回购类资产余额已清空,而买入返售的规模也大幅下降。据初步统计,1月底,全国银行间人民币回购类资产余额还有3.5万亿,3月份就降到了3万亿左右。
“如果一些银行不做新增,只提前回购此前买入资产的话,表外循环的信贷资产还会大幅减少,最终回购类的信贷资产规模为0,所有的规模都体现在表内。”前述信托公司人士认为。
接盘者汹涌
表外资产总规模在瘦身,银行、信托等机构的取向则是千差万别。
知情人士透露,一家有央企背景的信托公司,今年以来股东已陆续输入了近百亿资金,支持其购买银行信贷资产,而且都是通过买断的形式,年化收益率能达到4.5%。
“银行双买断的做法少了,如果是大型的国企信贷资产,此时接盘也可以形成一部分收益。”上述人士表示。
愿意接盘的还有一些城商行和外资行。3月23日,一家外资行的资金部负责人就表示,该行近期也以买断的形式购买了部分信贷资产,不过该行买断中资行资产,并不是为了资产而购买资产,而是从开拓客户关系的角度,希望获得更多客户。
一些难以获得大客户资源的城商行和中小银行,在作为买方时,也多有开拓客户关系的考虑。
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接盘者还是一些大型银行。部分银行仍然采取了买入那些有返售协议的资产,而一些银行也在卖出时附带了回购条件。
“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主要问题出在卖方,因为买方的情况很简单,可能是因为有闲余资金,或者某项贷款提前还款了,需要一项资产来填补。”一家今年仍做过买入返售信贷资产交易的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回购类资产有风险,但也有助于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在今年前两个月的新增贷款中,部分银行仍然采用卖出并回购来腾挪资产规模。另一部分银行新增信贷虽然较少,但算上新增买入返售资产的话,增量仍然巨大。譬如,一家股份制银行仅2月份买入返售类的资产就增加了1000亿,超过了其当月新增信贷规模。
上网从搜狗开始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