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的民间资本已有了一些积累,但很大一部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家提出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恰逢其时。同时,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本报记者
采访时表示。亟待拆除的“玻璃门”和“弹簧门”
一说到民间投资的问题,大家自然会想到“两道门”的说法,即一是“玻璃门”,看着可以进去,真的想进去的时候,头上会撞个“大包”;二是“弹簧门”,刚刚把脚挤进去之后稍稍不小心就被“弹”出来了。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了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打破“玻璃门”,拆除“弹簧门”,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目前,民间投资亟待进一步激活。”全国政协委员李卫华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他认为,要尽快出台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优惠政策,着力解决民间资本“不愿投”问题。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着力解决民间资本“不能投”的问题。要加大对民间投资的权益保护,着力解决民间资本“不敢投”的问题。要加强对民间投资的监管与服务,着力解决民间资本“不会投”的问题。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当前应尽快把改革和清理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作为宏观调控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全面激活民间投资,扩大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为民间投资提供更多优质项目,尽快形成政府和民间投资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民间投资如何破题金融领域
事实上,民间投资在金融等重要领域破题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金融领域向民间资本的放开还远远不够。目前推动经济回升的力量更多地还是依赖财政投资、信贷投入的政策性效应,真正来自民间板块的市场性投资力量还很不够。要保持经济持续回升,迫切需要建立促进民间投资的长效机制。”郭田勇说。
目前,尽管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政策,但金融领域的垄断性依然没有改变。郭田勇表示,当前促进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空间还很大,除了要完善已有的金融政策,同时还要进一步开放还未开放的“禁区”。比如出台《放贷人条例》,从法律上明确界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和正常民间借贷的界限。一则打破目前信贷市场所有资源都被银行垄断的局面,二则是地下钱庄“阳光化”,有利于国家全面掌握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也表示,目前整个金融体系中,信贷资金依然是流向大企业,中国的金融部门偏于垄断,占比高达70%以上的私人部门、中小企业还得不到金融资源的满足,因此打破金融垄断,大力发展民营资本和金融机构,把现有民间资本纳入到正规发展渠道,通过金融供给导向,可改善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他认为,通过多层次融资体系的构建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具有可操作性,目前政府也在做一些尝试,比如考虑允许私人放贷,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
监管能否跟上是挑战
事实上,民间金融不仅仅是放开准入的问题,对于监管体系也是很大的挑战。目前金融行业的监管体系只能满足大型金融机构监管要求,如果民间信贷纳入监管范围,目前的监管能力还做不到。
“要注意做好法律规范的保障工作。”郭田勇强调。他表示,比如应该建立民间资本借贷的担保信用体系,健全后续的法律救济途径;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温家宝总理去年12月27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国家民间资本蓬勃发展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象征,是有活力的表现,也是自信的表现。这也使我们有理由对未来我国民间投资的走势持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