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变了!当各界还在激辩2009年的国进民退现象时,国退民进的脚步已在2010年的春天里渐行渐近。
3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扩宽民间投资的范
围、推动民企自主创新、鼓励民企参与国企改制及清理阻碍民间投资的法律法规,完善民间投资环境。3月25日,一位接近发改委的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此举意味着发改委投资司酝酿一年多的《进一步促进和鼓励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下称《民间投资意见》)将很快亮相。两会期间,发改委副主任穆虹表示,《民间投资意见》不久将提交国务院讨论。“不但力度空前,而且由于听取了不少企业的意见,将从具体细节入手。”一位参与者说。
一直以来,民间投资备受各方关注。民建中央在“两会”提交的一份关于应对金融危机积极扩大民间投资的提案中,建议采取六大措施积极扩大民间投资。工商联则透露,已连续多年向发改委提出,进一步放开成品油零售和进口领域,改善地方炼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成品油供应多元化体系的形成。
“民间投资需要大力激活。”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张汉亚说,民间投资将主宰新一轮中国经济的发展。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研究室主任张晓晶也曾表示,4万亿投资只是国务院初步进行的规划,激活民间投资才是保增长的可持续性举措。
再开绿灯
在内需尚需撬动、外需回暖还不明朗之时,民间投资或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一极,这给市场留下了无限遐想。
此前,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用“力度空前”四字形容《民间投资意见》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其表现为重点落在扩大民间投资准入范围、破除行业垄断、减轻税费负担和改进金融服务上。
无论从近期促进经济增长,还是长期调结构的改革目标上看,使民间资本更多进入垄断行业领域一直是各方的呼声。有些领域动作可能比较大,比如铁路,还有一些领域有可能是微调,比如石油。此外,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引入民间资本力度也还不够。据介绍,目前民间投资集中在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领域,而基础设施、电信、金融保险业等领域则几乎被国有资本“垄断”。
2005年,国务院就出台了“非公36条”,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电力、电信、铁路等垄断领域。2009年9月,国务院再次出台29条新政,但均因措施不够细化,导致民间资本的动力不足。
2009年,4万亿投资计划更是导致这一年成为民营经济“失去的一年”,大量的信贷、资源、项目,绝大部分给了国字号的企业。一时间,各地国字号“地王”崛起,在一些地方的重组整合过程中,民营资本被逐渐挤出。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在这次煤改中,国资大肆扩张,通吃一切。
多个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民营企业在融资路径和融资成本上,与国有企业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山西煤炭重组、民营钢铁公司被兼并、奶业国有化以及地王央企化,民企都是被挤压的一方。
不过,民资的进与退,始终离不开宏观政策。“需要从制度层面激活民间资本。”多位学者认为,此次民间投资新政有望解决民间资本一度观望的状态。
激活12万亿投资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上述四项举措,其实早在“非公36条”中就有表述,比如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电信能源、公用事业、国防科技、保障性住房等领域。
只不过,“非公36条”这些年来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以2008年为例,民营投资在电力、热力中占13.6%,金融业占9.6%,在石油、电信、铁路等垄断行业中,民间资本占比更低。
“此次推出促进民间投资的新政,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分一杯羹。”一家多晶硅企业负责人高浩军告诉本报记者,如果不从产业政策上体现,促进民间投资会流于形式。
去年下半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思路逐渐清晰,产业政策调整将和促进民间投资政策对接。决策者们审时度势,希望通过新政,再次激活民间投资。
张汉亚认为,此次激活民间投资是保增长的可持续性举措,意义长远。在民间投资萎靡不前的时候,发改委将起草《关于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俗称“非公20条”)提交国务院。
此前,在国企高歌猛进的同时,民间资本只能选择退出。而今决策层认识到,追求国企在所有领域突飞猛进的同时,鼓励发展非公经济也事关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即使是2009年,非公经济无论是效率还是就业的贡献上,依然优于国企。”张汉亚说。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也曾高呼,中国经济增长最具内在动力的是民营资本,民营经济对GDP贡献超过50%。
在垄断行业对民资准入制约上,发改委副主任穆虹也不讳言:“目前民营投资准入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传统的垄断行业。”4万亿投资的下一步,冀望民营能带动更大的投资计划,这点正在变得清晰起来。
广东省提出在2009年完成1.3万亿的全社会投资;山东省出台了8000亿全社会投资的计划;住房建设部提出9000亿解决社会保障住房;铁道部提出投资2万亿加快通道建设……
“照此计划,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的4万亿将可能带动全社会更多的投资。”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吕随启估测,按照1:3的乘数效应,4万亿的政府投资将带动12万亿的社会投资。
鼓励民企发展
尽管国家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偏差。记者在采访两会时获得的数据是,目前有70%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30%以上中小企业的贷款盘子在金融危机中“缩水”一半。
在多个会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的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可以激活民间投资,应从金融扶持、税收优惠层面对中小企业给予大力扶持。
政协委员刘汉元今年提案的标题便是“国家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国家应该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重点民营企业优先给予流动资金和项目贷款支持,在融资、担保和资金运作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刘汉元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他认为,国家可以通过财政退税、返税、减税等方式和手段,把钱留给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从而刺激经济,拉动内需。
与刘汉元的观点差不多,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给出的答案是:当前和今后为了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必须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
“可由银行划分一定比例的贷款份额专门用于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对重点民企的自主科技创新进行扶持。”包括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在内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事实上,为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据悉,会上讨论的内容涉及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机构;研究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政策等等。
“这些内容是否会成为此次《民间投资意见》的一部分,由决策层说了算。”一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这样告诉记者。但他同时表示,今后的发展趋势,就是鼓励政府投资向扶持中小企业倾斜。
“财政投资要优先考虑能够拉动民间投资的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在拉动民间投资中的杠杆作用。” 一位财税专家说,要促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就必须确保非公有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民间投资能否被带动,大型民企的带头作用不可或缺。记者获悉,不少企业开始紧急行动起来,新希望集团、力帆集团、万向集团等都在积极寻找与政策的衔接点。此次民资新政是否会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自由进入垄断领域”,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