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国富与民富的历史纠结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 梁发芾
2010年03月28日11:20

  国民收入分配优化的有关方案正在加紧制定中,该方案及相关政策措施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得到更多体现。调节国民分配关系,增加百姓收入,已成为今年最热门的话题。

  其实,国富与民富之间的纠葛,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问题。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抢称霸的大背景下,各国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富强起来,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法家学派顺应此形势而提出强国主张。怎样实现强国的目的呢?根本的就是通过重税,“弱民”、“贫民”。商鞅说,“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他鼓励农业生产,但又强调“家不积粟”,要求农民将粮食交给国家而不是自己拥有。商鞅还认为,有资产的富裕百姓不好管理,贫穷的老百姓才能被国家政策支配调动,为国家服务。另一位法家人物韩非子延续了商鞅的思想。法家这种“富国弱民”思想带来了秦国的富强和崛起。

  在中国历史上,不像欧洲的英国,统治阶级的征税权从来不受任何限制,建立王朝的集团总是倾向于多征税,多聚敛,为其享乐积攒更多的财富。因此,历史上的统治者都是外儒内法,说的是儒家“轻徭薄赋”,行的是法家的“富国弱民”的自杀政策。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抛入国际竞争中的大格局中,其所处形势,有些类似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大清政府和高官,痛切感到中国的弱小,因此,富国强兵成为时代要求,无论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都围绕强国这个主题。但遗憾的是,在富国强兵的口号面前,同样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富民的主张。

  30年前的改革开放显然是对于这种国富论的一种反拨,是对国家与百姓收入分配关系的一次新的调整。国家承认人们发家致富的正当性合法性,承认人民拥有私有财产的必要性,因而才有人们创造力的井喷,老百姓才从身无余才逐渐开始拥有自己的住房,汽车等等财富,国家也由此而得到实力的提升。

  但是,如果细致考察近年来的经济走向,则一条线索仍然清晰可见,一方面改革在调整国家与百姓的收入分配格局,给百姓致富以宽松自由的条件,可另一方面,国家也拿走了百姓创造财富的很大份额,而这种增幅不断在加大,使得老百姓从社会财富中分享的蛋糕比例越来越少。尤其近些年随着中国崛起的呼声日高,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甚嚣尘上,片面强调国家对于百姓的优先地位的思想取得优势,体现到收入分配上,就是强调国家具有比老百姓优先致富的先天正当性,金融危机面前一些地方掘地三尺搞税收会战,体现了这种思想。

  从长远的角度看,国家的富强必须建立在人民的富裕基础之上,这种富强才是可持续的。正如古语所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稍稍修改一下,就是,“百姓足国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国孰与足?”在目前人们热议调节收入分配格局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忘记调节国家与百姓的收入分配关系这个重点。只有富民,才有可能真正富国强国。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