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劳工部3月5日公布的2月份非农就业人数只减少3.6万人,大大少于经济学家原本6.8万人的预期,失业率继续保持在9.7%;制造业继1月后,已是连续第二个月增加雇员,而同时临时就业人员数量也在持续增长……在美国的经济中心区域东部地区2月遭受几十年不遇的暴风雪后,这个数据更显难得。随着就业压力的缓解,消费需求也会提升,种种迹象显示,经济列车似乎已在复苏的道路上快速前进。
在一片复苏气氛中,很多人大概只注意复苏的一片片绿芽,却没有抬头看看晴朗天边的乌云。
评级机构穆迪2月发表的报告就不那么乐观。报告指出,在未来五年里,美国金融市场将有大概5500亿美元的“次投资级”银行贷款,以及2500亿美元的“次投资级”债券到期。从发行者数目看,1300多家“次投资级发行者”里,五年内债务到期的就有近1000家。
考虑到这些都是所谓的“次投资级”或俗称“垃圾级”评级,财务上的高杠杆和现金缺乏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即使在市场风和日丽时都有着极高的信用风险,里面可能藏着大大小小的当年“安然”(Enron)公司。这些公司处理届时到期的贷款和债券的通常做法就是所谓的“债务滚动”:以再融资的方法筹一笔新债还掉大部分到期的旧债。在当今严苛的信用市场下,这些大大小小的“安然”们能否融到所需资金来偿还到期债务,十分令人担忧。
与历史数据相比,应该说这近8000亿美元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并不显得很大。根据瑞信的报告,在过去10年里,次投资级贷款和债券年平均发行量为4600亿美元。但是,前提是经济能够恢复过去正常增长的步调,这8000亿美元债务才会顺利过关,被市场吸收。在低增长高失业率甚至有可能经济二次触底的背景下,我们对市场能否有这么大的胃口,着实令人捏了一把汗。
还应该注意到,现在美国信用市场暂时企稳,是美国政府和美联储联合“做市”的结果,整体经济还处于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中,经济日常运行所需的信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和美联储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提供,而这种免费午餐是不会永远存在下去的。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美联储在不久的将来存在升息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届时公司将面临更高的再融资成本,前景不容乐观。
要是到时市场容纳不下这些债券,会发生什么?可以想象会产生连锁反应:大量贷款债券再融资需求冲击市场,信用再次紧缩导致公司发债融资困难,企业把借来的资金用于新业务支出、招聘和并购,资金链断裂会导致大量公司裁员或破产,失业率提升进一步打击消费,打击信用市场信心,从而公司融资更加艰难,破产率进一步上升,失业率进一步提升……
届时我们大概又将期望政府再次出手,以刺激政策来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就像在2008和2009年已经经历过的一样。可是政府真的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弹药吗?在这次危机中政府救市的结果就是债务的转移,大量的个人和公司债务转移到了政府和美联储的负债表上,其结果就是政府借债能力的降低,最近几家评级机构对美英两国政府债券信用的警告便是一个明证。这次危机没发展成为大萧条已是万幸,第二次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幸运了。
自2009年3月以来的这一年里,美国股市已经收复了自雷曼兄弟破产后丧失的大约一半失地,债券市场也从腥风血雨中恢复过来,甚至“垃圾”债券市场都在复苏,收益率一路走低。投资者的风险胃口又大了起来,种种景象恍惚像是危机没发生过。但我们是否应该自问,资本市场的复苏是源自于经济基本面的好转,还是政府救市政策的扶助?2010年大家都预期美联储和政府会逐步退出刺激政策,届时市场会如何反应?
这片乌云会不会变成雷霆大雨,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系美国穆迪公司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