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曝光有证监会工作人员涉嫌提前向亲属提供内幕信息进行违规内幕交易。消息一出,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据报道,一位苏姓女士举报:证监会工作人员李莉提前一天知道
三一重工的业绩分红消息之后,即刻用手机短信通知其母买进该股。随后三一重工从42元左右涨到70
元上方。证监会昨天出面就李莉事件表态,称年报利润分配预案不属于证监会的行政审批事项,该公司从未将2006年报提交证监会审核。其次,李莉的母亲从未买卖该公司股票,而李莉与举报人曾有婚姻亲属关系。
证监会的回应是比较及时的,对于平息社会关注有益。但是,不能不遗憾地指出,这个回应不完整。首先,“没有证据表明李莉利用该信息从事内幕交易”,是指三一重工的内幕消息没有用于暗箱操作。但是,无法排除该信息被其他难以查证的隐匿社会关系利用。毕竟,短信内容本身完全是内幕交易的范本。其次,举报人称,手机SIM卡中还有多条与股票交易有关的信息,证监会没有对此进行回应,只说明三一重工信息未被寻租,无法让其他信息自证清白。第三,公布举报人与李莉过往的婚姻关系,将事件导向私人恩怨方向的意图很明显。虽然这应是事实,但是,这样做容易模糊公私两域界限,影响对事件本身性质的深入剖析。
我们关注李莉事件,不是热衷于证监会某人的私人八卦,而是因为这一事件涉及市场监管者而具有了明确的公共性质,使其与此前资本市场发生的种种案情得以相互回应。
从
广发证券案到黄光裕案、
五粮液案,从黑嘴到老鼠仓,内幕交易、市场操纵、价格欺诈行为一幕接一幕地演出,足以令我们眼球麻木,神经钝化。如果说各种违法违规剧情争相上演缘于初始制度设计存在缺陷,那么管理层屡屡出手强化监管后,违法违规仍越演越烈则表明,这个市场不仅有缺陷,而且在退化。普通投资者的血汗屡被非法占有,只是陪着这个退化市场在“原罪”。
李莉事件已经成为股市怪现象的新注脚,似乎证实了人们的固有怀疑:市场本身的品行考核中充满阴谋、造假、欺诈。我们还担心,如果市场监管者的品行也经不起阳光照射,那么市场的不公正将越演越烈,市场就可能部分地异化成黑市——这正是现在资本市场呈现出的部分特征。
即使李莉事件中手机的所有内幕信息,都被证实没有用于利益寻租、内幕交易,那么李莉的行为选择无法解释:如同交代他人买菜一样交代内幕交易信息,并存在手机里,所为何来?作为监管人员,不可能不知道内幕交易的后果,其手机中的内部交易信息不怕被怀疑吗?证监会的不完整回应,不仅不能回答常识性的疑问,而且对于当事人也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实际上,这并不奇怪。裁判组调查裁判员,总是不那么让人信服。之前已有多起案件,因为没有司法解释无法立案而不了了之。
资本市场是最具资本虹吸效应的市场之一,其重要性决定了当事情发生时,我们该严谨再严谨,认真再认真。事实已经证明,沿用过去加强学习、自查自纠的老思路收效甚微。股市内幕交易、价格欺诈行为所特有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以及其微弱的品行信誉度,都要求司法尽早介入。如果司法不行动,内幕交易就会反复上演。
就这一个案而言,即使就此打住,整个市场也不会从此海晏河清,普通投资者对市场的不信任和受伤感,还是会良久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