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称,五大电力集团已经联合上书相关部门,希望尽快调整电价。因为电煤价格上涨和西南地区大旱带来的水利发电不足,都给五大发电企业带来压力。
报道开篇即称,“一直在为加价而努力的电企终于等到了绝佳机会。”这是一个多么讽刺的现象,大旱天灾俨然成为电企强化议价主导权的良机。而电企要求涨价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水电发电不足造成的供应缺口,需要用火电来填补,但近期煤矿事故频发影响,煤炭价格抬头带来的成本负担,需要用涨价来维持盈亏平衡点。
这是典型的市场供需关系逻辑,但却并不符合当下电企所处的现实背景——近几年来煤炭领域虽然初步实现了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但每年召开的煤电价格谈判却并非是真正的市场博弈,而是掺加了政府干预的庞大身影。因此煤矿建立在资源要素上的价格反馈并没有确立,贡献给电企的依然是“半计划煤”,这在水电中反映得更加明显——西南等相对富水地区的水资源以廉价乃至近乎免费的途径转变为电力,电企从中获得的价格差相当可观。
同样,电企与民众之间是真正的消费供给关系吗?由于当下电力企业处于市场垄断地位,挟电力需求的刚性,拥有几乎不容民众讨价还价的定价标准。换言之,在水煤等下游资源供应价格发生变动时,尤其是出现下调而带来的利润增长,并不会转化为电价打折。
因此,“水荒倒逼电价上调”的纸面逻辑是成立的,但它首先忽视了电力企业以往从水电中获得的丰厚利润,这几乎也是垄断性企业的一贯套路——绝不会用以往的巨额利润来对冲暂时的亏损,并且掩盖了以往水利发电及煤炭发电中的成分共担关系——按照此逻辑,富水地区的民众、产煤地区的民众及企业,都有权参与以往电企的利润分成,电企是否应先返还这部分“应付成本”?
毕舸 (广东 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