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P君,这几年来看着我们哥几个买房换房,却兀自岿然不动。他之所以如此沉得住气,乃因为他比我们占据一项巨大的“优势”——老婆是一位公务员,可以享受福利分房的待遇,据说按其资历条件,搭上我们所在的这个城市的“福利分房末班车”,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巧的是,这最后一批的福利房,就在我所居住的小区对面,所以我也替他上心,该楼盘的每个新进展——动工、封顶、绿化收尾,我都向其及时汇报。一日,我浏览本地报纸,看到一条关于本市经济适用房的消息,我发现该楼盘的名字赫然在列。我当时的反应就是:坏了!它怎么变成了经济适用房呢?那P君的福利分房梦岂不是要破灭了吗?
急忙电话告知,P君在电话那头对我嗤之以鼻:老外了吧,这个城市的福利房一直是叫做经济适用房的。
原来是我自己太孤陋寡闻了。我真的是第一次听说,福利房是算作经济适用房的。在我的脑海里,经济适用房是专门为那些收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中间层建造的,譬如在本市,能够申请经济适用房的门槛就是家庭总资产在32万以下、家庭年收入在6万以下。按照这个标准,P君绝对是不够资格的,就拿年收入一项来说吧,他的收入和我半斤八两,早已超过了6万元的杠杠,何况他妻子的收入还不比他少呢。推而广之,能够参加福利分房的公务人员,恐怕找不到一个能够有资格分到经济适用房。他们的收入和资产,早已远远地超过了经济适用房的底线了。被P君鄙视了一把之后,我心里有点不爽:福利房就是福利房,干吗要戴上经济适用房的帽子啊?让我露一次怯倒也罢了,政府这样遮遮掩掩的,是啥意思嘛?
政府的用意,我实在是懒得去揣度了。但这样掩人耳目,恐怕也不是个好法子。据我所知,在等待搭乘这最后一趟福利分房班车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有房子的主儿,我的一位教师朋友,家里已有三套房了,仍然在殷切地等待着这趟车的消息。当然,她那三套房子,都是以孩子的名义买的。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福利分房的条件之一就是本人和配偶名下不能有房产,在孩子名下就可以规避这一限制了。而她的孩子才12岁,这也意味着,她那三套房子都是一次性付款的,其家庭资产水平,自可略见一斑。在今天的高房价下,那些整天在网上哭着喊着做房奴苦不堪言的年轻人们,羡慕之余,继续哭闹去吧。
福利房的利弊,我也不好多说,省得朋友说我红眼病。经济适用房说说恐怕无妨,最近,我所在的这个城市,闹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情,就是经济适用房了。先是人们在某经济适用房小区的地下车库里,发现了奔驰宝马凌志皇冠等豪车,于是对房主分房资格的质疑铺天盖地而来,媒体也借此大大炒作了一把,弄得政府很是被动。这事还没摆平呢,新的一轮经适房申请又捅出了娄子:申请人中,很多住在单价两三万的“豪宅”里;还有不少人,申请表格上的家庭总资产为零!而他们,都顺利地通过了初选。这下,媒体上、网络上又炸开了锅,弄得政府有关部门焦头烂额,疲于应付。我猜测,“有关部门”一定恼火透了:本地的媒体们一向是很听话的啊,怎么这段日子老和我们过不去呢?实话说,鄙人也在媒体圈子里混,多少知道点儿这里面的规则,媒体固然面临着立场问题,但当民情汹涌之时,一味地遮掩恐怕是不行的。而作为饱受质疑的一方来说,在努力依法行政、细致工作的的同时,恐怕也得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政策本身就有问题呢?
福利房、经适房的这些乱象,从根本上说,暴露的是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任何一个政策,其初衷恐怕都是好的,但在执行中为什么往往偏离了方向呢?除了监督环节出了问题外,人们的道德水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世界上没有几个圣人,小民们都想让自己的利益,甭管是合法的还是违规的,都得以最大化,何况那些手里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公仆”们呢?在权力、关系得不到约束、遏制的社会环境下,为什么不能痛下决心,彻底铲除滋生种种疾患的“病灶”,也就是说,去改变政策本身呢?
不禁想起了茅于轼。这位“为富人说话、替穷人办事”的经济学家,其早先的言论,诸如取消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应该没有独立厕所”,当初被人骂得够呛,而今天的事实,不正说明老爷子眼光的独到之处吗?又不禁想起任志强,这位背负更多骂名的房地产商人,他的“丫头论”、“暴利说”,还有“房地产商没有义务为穷人盖房子”之下的潜台词——为穷人盖房是政府的义务,哪一句不是真理呢?然而,在中国说真话何其难也。小民们不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借机发泄一下心中的怨气也就罢了,执政者又有谁能够真正体味并采纳他们的建言?
恐怕执政者也有难言之隐,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房地产市场这串巨大的利益链条中的一环,并且是分量很重的一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看到政府勇于切除自身病灶,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因为这才是房地产市场的正本清源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