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经济茶座

高房价能否倒逼出新人生观

来源:时代周报
2010年04月15日09:07

  在温总理提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之后,中国一、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仍以火箭速度在飞天。对于那些理智的人而言,“买不买房”不应再是个问题,而“不买房”的生活可以怎么过,倒是该成为不断省思的课题。

  买的不是房子,是“日子”

  如果你偶尔走在街头,或驻留公共场合,听到的聊天话题,十有八九会是“房子”。在中国,房子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何有这般魔力,让中国人如此迷狂?也许,只有深入到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搞懂房子的秘密。

  正如加缪所说,自杀是唯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它事关那个根本的追问:死,还是活下去?生存的意义又是什么?北京大学哲学系学者吴飞,从研究自杀问题的经验中,提出了一个解释中国人生活结构的颇具说服力的框架:“过日子”和“做人”。他提炼出“过日子”是中国人生活的常态,人们的生活必须在“过日子”的过程中延展方能获得价值和意义。“做人”则意味着能够处理好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成为一个有所皈依的、有尊严的人。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的日常语言,时常体现着这样的人生观。这一传统结构中,“过日子”的载体是家庭,家庭的载体便是房子。从“做人”的层面而言,房子亦是“日子”过得怎样的体现,即“面子”。也因此,房子正日益成为一个彰显社会地位的符号。

  至此,我们不难理解房子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旧的社会关系模式不断瓦解,一个陌生人的城市社会形成。在普遍无家可归的状况中,房子即是人们为自己赢得的一个新家。

  在当下的秩序结构中,除了那些钱多得可以埋到鱼塘里的人,就剩下做稳了“房奴”的人,和做“房奴”而不得的人。那些即便有众所周知的压抑和苦闷的“房奴”,貌似也远比那些没资格做“房奴”的人,要有“面子”,要幸福。事实果真如此吗?

  “过日子”之外的维度

  在人们的意识里,“买房子是一辈子的事情”,可反过来却很少有人去想,一辈子的事情是什么?在一个官商联袂捆绑的房地产格局中,民众真的挺可怜,但不反思而寻出路,那就是可悲。

  每个人都梦想高贵的人生,但高贵仅仅表现于力图实现自身上升的运动之中。当下,房子正变成一种荒唐的人生负担,甚至正在改造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工作变成了哼哼哈哈—见了领导一点意见也不能有,就怕被炒鱿鱼;生活变成了吭哧吭哧—不敢生病,减少交游,人生陷入了无休止的气喘吁吁。

  其实,人生可以干些别的,可以从这种命运中解脱出来。出路就在于必须要建立一套新的人生逻辑。除非跳出物质主义的竞赛,拓展精神世界的维度,否则,人们收获的将是永恒的挫败感。因为,在以权势和金钱为唯一尺度的衡量体系里,永远存在更有权势,更有财富的人。一旦相遇,总会刺激起人们内心深处那个小小的“我”。

  但“我”究竟是谁?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可欲求的?这样的思索在这个物质主义的潮流中,似乎被搁置或被嘲笑,只成为了文艺青年的想象。

  对于什么是值得追求的生活, 女性哲学家Agnes Heller提出,美好人生有三个维度—自然禀赋的充分发展,正义,人与人之间的深刻的情感联系。

  陈独秀则认为,人生之幸福应包括五种观念:“一曰毕生幸福,悉于青年时代造其因;二曰幸福内容,一强健之身体正当之职业称实之名誉为最要,而发财不与焉;三曰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四曰自身幸福,应以自力造之,不可依赖他人,五曰不以现在暂时之幸福,易将来永久之痛苦。”

  高房价已经成为旧有生活结构的“南墙”,不管是陈独秀还是Agnes Heller,都在提供“过日子”之外的人生视野。“过日子”的心理结构往往使人陷入自我沉溺,进而丧失自我再生产的能力。这让人既会失掉远见,又会失去人生的创造性愉悦。

  一个船上若所有人都站在一边,必定倾斜。一个国家,过多的权势与财富集中到一个产业中,这样的非理性繁荣也不会持续太久。房子是官员、开发商、民众之间的利益博弈,还应该是在每个个体心中进行着的精神战役,除非这个人已经永远地失去了力量。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何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