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IMF支招发达经济体 求解失业高企难题(图)

来源:金融时报
2010年04月16日10:27

  伴随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以及各项经济指标不同程度的好转,具有明显滞后效应的失业问题却是始终难见起色,也越来越成为令各国(特别是发达经济体)政策制定者感觉无处着力的棘手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本月14日表示,全球经济正从二战后最严重下行中复苏,但是各地区复苏速度大大不同。许多发达经济体的复苏预计将非常缓慢,而持续的高失业率将成为这些国家未来两年面临的最主要政策挑战。

  高失业困扰发达经济体

  IMF是在当天通过其官网发布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中作出上述预测的。这份报告作为IMF即将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的一个章节,将在下周与其它章节一并公诸于众。报告试图通过分析失业与产出变动关系来探求眼下高失业背后的原因,并据此为各国开出不同药方。来自发达经济体的最新数据显示,劳动力市场对于这样的药方早已迫不及待。

  就在这份报告公布之前一天,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其30个成员国2月份整体失业率为8.6%,登记失业人口增至4590万。其中,西班牙以19%的失业率高居榜首,斯洛伐克和爱尔兰的失业率分别为14.2%和13.2%,位列第二和第三。美国和加拿大2月份失业率分别达到9.7%和8.2%。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14日于美国国会作证时指出,尽管美国就业市场最近出现了一些改善迹象,但如果美国经济只是缓慢复苏的话,则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消化掉在本轮经济衰退中失去的850万个就业岗位。他表示,尤其令人忧心的是“目前美国44%的失业者已有半年没有工作”。

  复苏迟缓推迟了失业问题的解决,而失业高企的现实反过来也给本就动力不足的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钱立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无就业或低就业增长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重要隐患,找不到降低失业率的解决办法,增长或复苏的可持续性就要被打上问号。

  失业反应差异引发学者关注

  有意思的是,在上述灰暗数字的背后,IMF学者们关注到了另外一个很有价值的现象:虽然所有发达经济体无一例外地遭遇了经济下滑,但各自劳动力市场所受冲击却大小不一;同时,一些同样出现失业率飙升的国家,其背后经济产出的下降幅度也大相径庭。IMF通过分析大萧条时期不同劳动力市场对经济产出变动的不同反应,从另外一个角度为人们在未来经济周期中降低就业风险打开了思路。

  在大萧条期间,先进经济体之间的失业反应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在爱尔兰和西班牙,失业率上升约7.5个百分点,但爱尔兰的产出下降了8%以上,而西班牙的产出只下降了4%。此外,尽管德国的产出减少了约7%,但它在衰退期间的失业率实际上却出现了下降。

  IMF的研究报告认为,一些经济体的失业反应可由产出下降、体制差异、危机的性质以及所实施的政策来解释。其中,西班牙和美国失业率在大萧条时期的急剧上升主要可由产出下降、金融紧缩和住房价格暴跌的影响来解释。严重的金融紧缩促使对外部融资依赖较大的企业大幅裁员,其幅度要大于那些虽然经济衰退、但没有出现金融紧缩的时期的裁员。此外,伴有住房价格暴跌的经济衰退所减少的就业也往往多于正常的经济衰退,因为冲击会对就业密集型的部门(例如建筑业)造成影响。在大规模实施短期工作计划的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荷兰),由这些因素所造成的失业率的上升幅度小于预期。

  寻找终结高失业的良方

  本次金融危机恰恰是金融紧缩、住房价格暴跌和产出下降等多重因素同时存在,因此失业率陡升和就业创造不见突破也就不难理解。IMF认为,鉴于产出恢复缓慢,以及金融紧缩的持续影响,预计先进经济体的平均失业率直到2011年底前都将维持高企,尽管2010年许多国家的就业增长率预计将转为正值。

  要缩短高失业盘踞的周期,IMF认为各国应从三个层面探索解决之道。第一个层面在于宏观政策,即旨在影响经济活动的常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然是促进就业的主要工具。第二个层面在于修复金融部门。由于劳动力密集型部门十分依赖银行信贷,恢复金融部门的“输血”和“造血”功能,将有望帮助这些部门快速扩张,进而吸收就业。第三个层面是改善劳动力市场体制,包括根据各个国家的国情鼓励弹性工资、制定短期工作计划退出战略和解决双重劳动力市场的问题等。

  在具体政策的设计上,IMF给不同国家提供了不同的应对建议。比如,对于存在持续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但劳动生产率依然强劲的经济体,政府可考虑通过提供定向的和临时性的雇用补贴来推动就业创造;对于已大规模实施短期工作计划的国家,在经济复苏之后应逐渐退出这种计划,并辅以精心设计的工资损失保险计划,从而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对于具有双重劳动力市场的国家(即严格的就业保护立法仅针对固定合同工,而临时工人比重很大),可考虑过渡到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使就业保障随工作期限的增加而逐步增加,从而有助于减少临时就业合同对人力资本形成的不利影响,改善临时工人缺少失业救济金保障的局面。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何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