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对象
本季参加调研的总人数一共为1729人,其中女士为1207人,男士为522人,占比分别为69.81%和30.19%。同时,有92%的被访者在20岁至55岁之间,其中20岁至35岁又占据全部人数的57%。在调研对象中已婚的被访者占据了近七成,其次有24%的被访对象为未婚人士。另外,在被访者的教育背景中,本科和大专学历占了大部分,其次是高中或高中以下,而硕士或硕士以上的被访者人数相对较小。收入方面,收入水平在5000元以下的被访者中合计占70%以上,而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被访者中只占一成左右。
总体来看,本次调研对象中主要以女性为主,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35岁,并且大部分属已婚;被访者的学历主要以大专和本科为主,月收入大部分在5000元以下。
二、理财观念调研
1、概况
对男女在理财问题上的调研显示,有59.80%的被访者认为女性比男性更长期稳健,并注重风险控制;仅有25.85%的被访者认为女性的心理承受力较差且缺乏主见。但女生投资理财中仍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如40.54%的被访者认为宏观分析、公式计算、产品调研等方面对女生太过专业复杂;32.74%的被访者认为女性忙于上班、家务等没有时间和精力理财;另外26.72%的被访者认为女性比较喜好购物,不太注重投资理财。
此外,对于女性风险偏好方面的调研显示,有75.77%的被访者选择保障第一,收益第二;仅有24.23%的被访者选择收益第一,保障第二。可见,女性的投资理财的风险偏好较低。与此同时,面对分期付款消费方式的日益盛行,仅有19.32%的被访者经常使用这一消费方式,而更多的被访者表示从不使用或保持中立态度,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量入为出的理财习惯和观念。
2、年轻女性
目前,大部分年青女性属于事业刚刚起步,收入水平仍不高,但有77.79%的人认为年轻女性也要开始理财;仅有21.80%的人认为没有多余资金而暂无理财计划。另外,在结婚之前,有51.42%的被访者认为年轻女性理财最大的目标是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有22.96%的人认为是购房买车,还有19.20%的人认为是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仅有少数人认为是累计嫁妆。
3、中年女性
有51.94%的被访者选择基金定投来建立孩子教育基金;其次,28.17%的人选择储蓄形式的保险产品;仅有19.43%的人会选择零存整取的方式。此外,有62.00%的人认为中年女性理财更注重安全性;其次,有21.86%的被访者认为中年女性理财更加注重收益性,仅有15.73%的被访者认为中年女性理财会更加注重流动性。对于中年女性来说,今后退休养老问题必须要面对,有41.58%的人会选择基金定投方式累计养老金,41.70%的人会选择购买养老保险产品,其余仅有16.31%的人会通过挣取足够多的钱来保障养老问题。
4、已退休女性
在参加该选择的被访者中,有44.90%的人选择基金作为理财产品;34.35%的人选择储蓄或银行理财产品,17.86%的人会选择股票,仅有2.89%的人选择债券。此外,已退休女性的理财中,仍有55.75%的人最关心产品的投资收益;其次,23.21%的人最关心投资品种;还有21.04%的人最关心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
三、投资理财现状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已不再把储蓄作为唯一的理财方式,股票、债券、基金、房地产等为人们家庭理财提供了多重的选择。除银行存款之外,有71.37%的被访者配置基金,52.69%的人有购买股票,同时有47.14%的人拥有房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居民的投资理财意思得到强化,在调研结果中,仅有一成左右的被访者暂未进行投资理财规划。然而,大部分女性是亲自负责家庭理财操作,而只有部分家庭会将资金交由专业机构来投资管理。由于大部分被访者不具有专业投资能力,导致投资收益率较低。据调查,有45.58%的被访者去年收益率在10%以下;另外19.55%的人处于负收益水平。
在投资品种方面,大部分被访者倾向于购买基金,特别是基金定投方式最受女性投资者欢迎,据调研数据显示,有40.02%的人会选择基金产品进行投资远远超过27.18%的人选择储蓄方式进行理财。同时,有40.37%的被访者表示已经进行基金定投;还有31.35%的人表示将要准备开始基金定投;仅有27.88%的人目前尚无此计划。在投资期限方面,有43.90%的人会持有基金超过两年以上。显然,基金产品已经成为女性家庭理财生活的一部分,也占据家庭资产配置较大比例。另外,在购买基金渠道方面,有47.14%的人运用网上银行来购买基金;36.03%的人通过银行或券商柜台来购买;仅有16.43%的被访者通过基金公司网上交易操作。至于专业理财建议方面,有45.69%的被访者是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等媒体来获取咨询,然后自己做出投资决策;其次,有39.50%的人表示由银行、保险和基金等专业机构来提供专业建议;仅有少数的被访者表示会听从亲朋好友的推荐来做出投资决定。
第一财经研究院金融课题研究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