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集团是本轮美国金融危机中唯一的赢家,10年来,高盛在中国也是赚钱最多的外资投资银行。这并非偶然,回顾高盛在中国的10年不难发现,在对中国改革启动最晚的金融改革上,它掌握着绝对话语权,其战略运用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不仅赚得大量的真金白银,也赢得了广阔
的市场。另一方面,大型国企不甚了解金融常识的弱点也让高盛看到了机会,偶尔还会搂草打兔子顺便狠咬一口,令多家国企在与其的对赌协议中蒙受巨大损失。此外,《华夏时报》在整理近10年高盛报告时发现,高盛对中国经济和银行业的看法,以及对不同银行的看法也是严重矛盾的。
诱导中国金融改革
看多中国经济看空中资银行
假如中国的银行都破产了,中国经济在半个世纪后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老大吗?
高盛回答说:能。这个可以能。
高盛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20日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中首次提出“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2003年10月,该公司在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中预言:“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这对当时的国人和官方大大受用。
而几乎同一时期对于中国银行业,高盛的看法则截然相反。
2002年12月,高盛发布题为《2002年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接近40%,是亚洲之最糟糕者。此时,正值中国正式加入WTO一周年,按照入世承诺,自加入时的5年内,中国将取消地域限制,外资银行具有完全的市场准入,允许开办人民币零售业务,并在指定的地区享受国民待遇。开放时间表其实是“倒逼”中国银行业改革必须在5年内完成。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最大风险是700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处理不好,银行改革的成本会吞没经济改革的成果。”2003年5月,英国《金融时报》、高盛公司、穆迪公司、法国里昂证券同时对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状况发出警报,众口一词,在国际国内形成对商业银行的信任危机。
在2003年5月推出的《中国银行业的风险与出路》报告中,高盛提出,中国国有银行问题虽然严重,但近期发生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危机或崩溃的风险很小,中国银行业的真正风险在于日本式的停滞,“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是对国有银行进行财政援助。”
高盛认为,要有效剥离不良贷款(NPL),中国政府至少需要投入2.4万亿元,即GDP的21%。这一数字是国有银行达到“可供出售”状态所需的最小资金量,然后外部投资者才能提供其余的资金。
当然,仅仅让政府注资不是高盛的最终目的,高盛提出:“中国的坏账问题是制约当下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但仅靠政府的财政援助并不能解决国有银行的内部治理问题,也不能保证不良贷款的恶性循环不再重复。一旦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相对改善,中国就应解除对银行业的控制,并迅速着手对国有银行进行民营化。”
中国银行业改革最终因循了高盛提出的“政府注资并引入战略投资”的路径,然而这是一剂代价昂贵的药方,高盛的目的显然也不是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出力,而是为了赚钱、赚大钱。
高盛唱空其他银行
惟独唱多其入股的工行
假如中资银行股都被高估了,都该卖出了,那么能买工行的股票吗?
高盛回答说:能。这个必须能。
在工商银行进行了一年多的财务重组,并取得实质性成效之后,高盛成为了工商银行的战略投资者。2005年8月底,工商银行与包括高盛、德国安联和美国运通在内的财团签署谅解备忘录,三家战略投资者组成的财团以36亿美元左右的价格购入工行10%的股份。
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后,高盛对工商银行投资价值的相关观点与其之前“唱衰”中资银行业时大相径庭。
2006年12月7日,高盛首次发表关于工商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工商银行年收益增长率达到10%以上,每股收益增长率则达到30%以上。之后又发表报告称,内地银行股2007年盈利可能高于市场预期,因此进一步提高工商银行的目标价位至5.28元。工商银行等银行股因此受到投资者的热烈追捧。
在捧红中资银行业之后,高盛开始打压其他银行股,惟独只看好工商银行一家中资银行。
2008年9月,高盛在发布的报告中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从“具有吸引力”调低至“中性”,宣布全面调低国内六大银行的A股、H股目标价,H股目标价平均下调25.45%,A股目标价平均下调高达38.5%。
高盛报告摘要显示,作为以房贷业务为特色的兴业银行,尽管其评级依然被维持“中性”,但目标价已由39.70元被下调至18.49元;工商银行则是中资银行股中唯一被维持“买入”评级的银行。交通银行则摘得高盛给予的另一“唯一”称号,其评级由“买入”越级降至“沽售”。
上市的中资银行除工行外,都被高盛调低过评级或打压。
搂草打兔子
赌死笨企业
在部署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大战略的同时,高盛觉得,下雨天打孩(鞋)子——闲着也是闲着,干脆耍耍一些不懂基本金融常识的企业,赚点额外之财。
2007年,太子奶集团董事长李途纯与高盛等投行签下一份暗藏对赌合约的引资协议。具体约定为:在收到7300万美元注资后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李途纯将会失去控股权。业内分析师指出,这其实是粉饰一新的“投资-拖垮-全面控制”思路。高盛一面发布中国乳业市场利空报告,一面借势抄底,用严苛的约定迫使太子奶急速扩张,使得资金链本已紧绷的太子奶最终跌向破产深渊。
而高盛与深南电、国航、东航签订的,则是被冠以“套期保值合约”名义的油价对赌协议。投行会事先对市场未来走势作出判断,在与企业签订对赌协议后,投行可以与油企签订反向协议,或直接在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中反向操作。同时,由于协议内容往往被设计得晦涩冗长,一些对投行有利的免责条款容易藏身其中,加之国内企业缺乏这一业务领域的智囊团队,稍有不慎,便会掉入对手早已设好的圈套。
深南电与高盛对赌的标的石油数量是20万桶,从2008年3月到12月之间,纽约商业交易所原油价格高于62美元,深南电每月最高可获得30万美元的收益,如果石油价格低于62美元,则深南电需要向高盛旗下公司支付(62美元-浮动价格)/桶×40万桶,也就是每下跌1美元,深南电要向高盛支付40万美元。
如此不对称的对赌协议深南电竟然签了。深南电、国航、东航理所当然地出现巨额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