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前天报道说,面对政府调控,向有“楼市温度计”之称的温州炒房团不仅没有收敛,反而“逆市加仓”,楼市新政不仅没能打击他们的气焰,反而增强了他们购房的议价能力。一些温州投资客表示,楼市新政更像是“吓唬人”,他们坚信在CPI上扬、通胀预期增加的背景下,投资房产仍是最保值的“买卖”。而且,购买二套房首付比例不得低于50%、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等“重拳”,根本砸不到温州炒房团的身上,因为他们“不差钱”,很多投资客都是全额付款,不依靠银行。人家财大气粗,我们奈之若何?
炒房的并非只有温州人,只是温州炒房团名气最大、“恶”名最著,让人既怕又恨。然而,若站在温州炒房团的角度看问题,又觉得他们有些委屈,有些无奈,甚至有点悲哀。“不差钱”不是罪过,以钱生钱更非恶行,问题在于,眼下大量民间资本除了投资楼市,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去处。温州人曾把大量资金投入“中国制造”,结果,国际金融危机让他们的生意惨不忍睹;温州人曾把大量资金投到山西煤矿,结果,山西“煤改”让他们中的不少人血本无归;温州人当然也想投资石油、电力、通信乃至殡葬等行业,但他们不得其门而入,因为这些行业据说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岂容民间资本插足?
这是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的悲哀之处,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症结所在。当民间资本受到挤压,无处安身,蜂拥进入楼市便成为无奈而必然的选择。温州炒房团“逆市加仓”,他们不会不知其中的风险,但有什么办法呢?难道要将资金从楼市撤出,存到银行吃“负利息”(CPI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吗?打破垄断“玻璃门”,将大量民间资本从楼市中吸引出来,这不就是抑制房价的“釜底抽薪”之策吗?而这样做的意义,又显然不止于抑制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