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世博:游客开眼界的盛会 城市化进程症候的会诊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2010年05月04日08:07

  北京奥运之后,又一场国际盛会驾临上海。5月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Expo 2010 Shanghai China)在浦江两岸正式启幕。

  具有159年历史的世博会,有人称之为“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这一次,中国准备以数个“之最”重写它的历史——最多参与国家

、最多国际参展单位、最大场地、最多演出节目和活动,最大规模的试运行演练,或许还有最多的参观者人数,尽显中国市场引力及政府组织资源的强势。

  历经十年申办、规划和筹建,一个崛起的、转型中的新兴经济体,一座以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为未来十年追求目标的经济都市,一场将连续上演184天的、极可能是近现代规模最大的国际博览会,这样的三维交汇,中国将展示什么?中国又能收获什么?

  在将近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海世博会的主办者将通过展示、活动和论坛,演绎并回答Better City, 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重大课题。

  这是一个超越国家、属于全人类的话题。世界城市人口比重从1900年的13%提高到2006年的50%,2030年预计达到60%。急剧的城市化进程,繁荣了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但文明的伤疤也处处皆是:交通的拥堵、环境的污染、“蜗居”的艰辛,等等,让人类、自然、城市三者矛盾重重。都市繁荣和文化精神的怕与爱,在人们心中交织,我们有自信解开盘结的绳索吗?

  当日新月异的科技变为“双刃剑”,当互联网让技术革新无障碍传播,当庞大的经济体量不再是一场世博会可以牵动,当原有的博览者光环开始褪色,上海世博会,能否成为找寻城市未来的思想风云际会?

  在众多参观者走进世博前夜,让我们先行打开观察与期待的大门。

  经济篇

  世博中国秀

  世博会要展示的是创新能力,从投资为主转向创新驱动,恰是改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问题

  “土地魔方”谁来转动

  上海世博会大幕开启,土地运营仍实实在在是其收支账上避免“红字”的关键

  世博会传奇不再

  产品和技术成果集散的工业时代世博主题正日渐式微

  科技篇

  中国搭台谁唱戏

  在上海世博会这个大舞台上,中国的技术与文化展示是否落后于其他国家?

  城市化反思

  对于急需走出高能耗、高污染发展模式的中国城市来说,更重要的是勿蹈覆辙

  文化篇

  我们的better city

  活在超级城市/找一个喜欢上海的理由

  假如生活在别处/12年间城中迁徙

  电视新闻与城市精神/上海何曾是我们的

  家住地铁莲花路站

  城市风情依旧,文化何处寻觅?

  世博会带来的不仅有好看的西洋镜,更重要的是多元的异域文化。上海能否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开始新一轮的文化复兴?

  经济篇

  世博中国秀

  世博会要展示的是创新能力,从投资为主转向创新驱动,恰是改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问题

  □ 本刊记者 于海荣 陈雪 霍侃 本刊特派伦敦记者 张翃 | 文

  终

  于,等到了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园的那一刻。

  嘈杂的人声取代了建筑工地的轰鸣。今后180多天里,这就是一扇巨大的窗口,全球都可以借此窥望过往30余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累积的物质繁荣,体察当前的经济冷暖;它也如同一张卡片,记录下现世对于未来人类生活的想像和期望。

  强大的政府动员力托起的本届盛会,已不只是早期世博会热衷的新产品、新技术展示——应该怎样估量它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意义?

  “游客数量无疑会大大增加,不过不一定会有很多外国游客。这可能不会对中国经济有特别大的提升。当然,上海将因此获益很多。”英国研究咨询机构Capital Economics的资深中国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这样认为。

  在他看来,比起奥运会,世博会的知名度要小很多。对于任何注意到中国市场巨大增长潜力的企业,想必他们早已进行了市场调查、商业咨询或实际投资,而不会等到现在。

  毋庸置疑,世博会对上海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的正面刺激相当明显,例如数条地铁线路同时开通,尽管上海的学者亦不认同这类仅限于投资回报角度的当下评判。

  “世博会对上海经济和产业的影响效应,可能三到五年时间才能显现出来。”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信康向本刊记者称,应当关注的是世博会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所能产生的影响,“要看对软实力的提升究竟有多大促进。”

  这样的变化,正符合中国经济决策者所示的方向。在这些精心准备的展示和演讲之后,发展方式的变革会变得更迫切吗?

  “一切始于世博会”

  离上海世博会开园还有160多天时,总部位于上海的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曾发表研究报告,认为世博会将拉动举办地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其巨大的投资支出产生的派生收入对GDP拉动明显。

  考虑到上海世博会的上千亿元延伸投资,以及综合性世博会持续时间长达半年,另一家券商更预测,世博会对2010年上海GDP的拉动将达5个百分点。

  工业时代的世博会的确对世界经济产生过积极影响。从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到电话、留声机、感光胶片,从照明用电、霓虹灯、电视机到地铁、飞机,无一不是通过世博会崭露头角,从而在全球得到推广。“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口号见证了早期的世博会神话。

  研究显示,即便是对于高速发展期的日本,世博会巨额投资及其集聚效应、产业拉动效应、经济乘数效应等,对举办国的激励也是可观的,遑论比利时、希腊这类小型经济体。1970年大阪世博会,用于会场建设、相关投资等的总费用达到3.3万亿日元,对日本GDP拉动效应约为2.1%。

  关于上海世博会的具体投资额,目前并无确切数字。曾有媒体报道称,上海世博会是“史上最贵世博会”,花费达4000亿元人民币。今年3月,上海市市长韩正则回应称,按照国家批准,上海世博会的建设控制在180亿元,营运资金106亿元,其中并不包括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286亿元资金中,上海市政府投资70多亿元,发行世博建设债券80亿元,其余则通过门票销售、合作伙伴、赞助、特许经营等方式运作筹措。

  按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的测算,从2002年申博成功到2010年世博会之间,上海围绕世博会的总投资大概接近3000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征地动迁,以及世博的各种准备。

  “最近三年筹建世博,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相当于提前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4月27日,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福庆告诉本刊记者。

  世博会最直接的收入来自门票、赞助及特许经营等。主办者预计将迎来7000万游客,按门票平均每张96元的价格计算,可望入账约60亿元。

  上海世博局国内参展顾问黄耀诚曾透露,赞助商的赞助资金有望达到60亿元。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包括中国移动、远大、可口可乐等13家国内外企业,IBM、均瑶、伊利等14家为高级赞助商,另有29家项目赞助商。

  如此计算,世博会的会展收入与日常营运实现基本持平并不困难。用于动迁和场馆建设的数百亿元投资,则基本有赖于世博会后对世博园区土地的经营开发等。

  在前期的庞大基础设施建设结束后,世博会最直接的影响,将是给本地及周边地区带来的消费刺激,即券商所谓“投资与消费盛会”。旅游酒店、交通运输、零售、餐饮首先获益,房地产、保险、传媒等也可分享其成。

  相关产业还可延续。约翰•霍金斯创意产业工作室主席、英国BOP创意产业咨询有限公司主席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向本刊记者称,世博会对创意产业是件盛事。

  霍金斯本人将于6月参加上海世博会,并就创意产业发表演讲。他的观点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世博会可能比奥运会意义更重大,因为涉及更多人,持续时间更长;而且,世博会关涉未来的城市、未来的文化、未来的商业和人——“可以说,(事关)未来的世界这一重要话题”。

  作为参加过日本爱知世博会的上海市政府官员,孙福庆介绍说,世博会的经营效益,通常可分为“窄口径”和“宽口径”两种计算办法:窄口径,是指向与世博会相关的基础设施直接投入了多少资金,产生了多少收益;宽口径,是说今后五年十年产业的升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老百姓素质的提高等,都属于世博会间接的带动作用。“具体这笔账很难算,但像爱知世博、汉诺威世博,都算过。上海也准备算一算。”

  国际展览局(BIE)名誉主席、资深外交官吴建民近日谈及世博会时表示,世博会不仅展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也提出人类文明进步当中面临的问题,并且推动问题的解决。

  现在,中国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担忧来自“奥运魔咒”

  大规模的基建投资收工之后,世博会主办地经济会不会走进低谷?对于类似的提问,陈信康已经回答了多遍:这种担忧主要来自于“奥运魔咒”。奥运会赛事举行前,举办国往往大兴土木,建造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投资便带动经济增长;赛会甫闭,投资顿时放缓,加之场馆后续利用效率低,主办城市的财政负担于是加重。

  而今“崩溃”之说,与当前中国经济的突出风险相关。上海世博会的筹建经历了此轮国际金融危机,故曾被拿来与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相提并论:后者曾带动美国走出大萧条,被称作“在危机中看到希望”的世博会。

  如今全球经济正缓步复苏,中国经济不仅率先回升,且增速一路领先。同时,政府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副产品”——资产价格膨胀渐成现实,不可回避。对中国信贷扩张而致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发出警报者不乏其人,对冲基金经理吉姆•查诺斯(Jim Chanos)、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等人观点反响广泛。

  世博会开园前,恰逢中央政府发出号令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各管理部门增加土地供应、收紧住房信贷、研究税收调控、强化销售管理等举措纷至沓来。处于高房价城市行列的上海,此时自当全力以赴确保世博会一举成功。而盛会幕后,上海将会坚守目前的房价高地,还是步入价格退潮之中?

  标准普尔亚洲主权评级分析师陈锦荣对本刊记者表示,尽管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较大,但很大一部分本来就应该做的,也是已经打算做的,不过是借世博会而提前了。“上海经济增长空间还很大,基础设施仍然有提升空间,这点不用担忧出现下滑。”

  上海一家外资咨询机构的副总裁告诉本刊记者,不必担心投资下滑,未来迪士尼、临港新城等都能承担一部分投资,“上海政府会不停地想出新故事,来保证投资不出现下滑。”

  本地房地产商更表示,对于上海房地产业而言,世博会的“后发效应”比“先发效应”更大。按国际展览局的规定和历届世博会惯例,上海世博会的大部分场馆在结束后都将拆除。这位房地产商自信预期:“这里将成为上海新的会展中心、商业经济交流中心、旅游休闲景点、高档居住区,留下大规模、现代化的公共建筑群,将成为上海新地标。”

  从全局看,上海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并不高,投资回落对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就更小。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上海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4.44%。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也逐年下降,由2001年的5.39%降至2008年的2.79%。

  有学者提出,上海这类大都市的房价上涨并不称奇,世界上经济快速上升期的主要城市及城市群,都经历过这一过程。这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合拍。

  陈锦荣认为,房价飙升不仅仅是上海的问题,主要是由中国的大环境决定,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存款利率很低。

  “世博会也并不是房价上涨的推手。”上海房地产业人士赵为群称,现在做住宅估价模型时,并不考虑世博会因素,“像股票一样,预期已经过了。”他表示,地产价格的决定因素是地段,估价模型中,首先考虑的是人口需求的变化,其次是收入增长,另外包括物价指数、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等因素。“即使在申博成功时,世博板块并不是房价上涨最快的。”

  前述外资咨询机构人士也表示,房价高涨主要是供需失衡。2008年的供给大幅减少,与2009年的流动性过剩,共同推高了房价。“世博会可能会加剧这种失衡——但就全国而言,房地产泡沫会否破裂,还要看政策是否能有效增加供给。”

  而陈信康指出,国际展览局正是基于避免“奥运魔咒”降临之虑,才规定世博会不建永久性建筑,以减轻财政负担,上一届日本爱知世博会,就是一个场馆都没有留下。本届世博会,则有可能将部分场馆留下,作为今后上海发展会展经济的主要组成。

  更看重“未来效应”

  有了迪士尼、临港新城、世博园区的二次开发,不少人相信世博会后上海经济不会冷却。尽管这一理由不能推及全国。

  孙元欣说,“综合分析各种因素,觉得积极因素很大。”经验表明,世博会的后续效应大于筹办期的投资效应和展期的需求效应,整体效应大于局部效应。

  现在上海已建成13条地铁线路,成为伦敦、纽约之后第三个地铁里程达到420公里的世界城市,前二者分别用100年时间达到的目标,上海只用了18年。

  “不办世博会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周汉民对本刊记者说,世博会对上海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物流业、金融业、都市服务业等的促进作用是极大的,上海将“从粗放向集约转型,从注重一个产业向注重工业和服务贸易并行发展”。

  由于相信世博会的“长期综合效应”,陈信康强调不必太看重世博会的经济作用。他将谈世博只谈经济视为“唯GDP是问”。眼下的上海和中国经济都处在调整结构的关键转型期,借力世博促进产业升级,“这是比能直接拉动多少GDP更难能可贵的机遇。”他说。

  孙元欣也认为,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借此转变增长方式,发展成为一个服务为主导的城市,使上海将来能与东京、纽约媲美。

  有学者对这种长期效应的发散持保留态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讲师陈刚认为,国际会展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其自身获得与对地区相关经济的拉动系数比是1∶9,甚至能达到1∶10;但这个系数的实现,要紧密依托所在地及周边区域的市场发展水平和流通状况,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体规模和市场成熟度。长三角地区经过多年的区域一体化建设之后,区域壁垒、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仍然存在,有些地区虽然离上海的地理位置较近,但在产业互补、文化对接方面的影响很小。

  他举例说,迄今大家认为比较成功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从中长期看也没有体现明显的拉动作用,也有资源浪费。

  针对世博会后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主要面临的三大瓶颈——土地资源、能源和公共资源的不足,陈信康提出,上海目前的土地供应,两年内指标将会用完;上海能源缺乏,虽然万人GDP能耗在国内领先,但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教育、医疗、娱乐等相关配套设施不足,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凡此种种,表明上海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行不通,“要走少占地、集约发展之路,不再走资本、劳动密集型发展道路。”

  这一发展方式的困境并非上海独有。“从长期或两到三年的眼光看,上海有没有世博会并没有太大差别,”赵为群认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仍来自人力资本、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与其说世博会,不如说迪士尼更有推动,至少(后者会)创造长久的就业,带来文化。”

  “上海本身就是国际化的城市,不管办不办世博,都会走国际化道路。”前述外资咨询机构人士表示,国外很多资金都想进入中国,但是中国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上海的国际化发展。这家外资机构的高层不只一次说过,如果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就把总部从新加坡搬到上海来。

  世博会再次显示了中国政府动员组织各类资源的强大能量。而同样是政府资金,在一些国家受到更严格的使用限定,此次美国馆延至最后才得以在商业赞助下动工,即为一例。

  世博会要展示给世界的是人类的创新能力。从投资为主转向创新驱动,恰恰是改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问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本刊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提出:“上海世博会能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契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

  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奥运、世博,经常让国人产生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黄益平认为,这些活动在其他任何国家所得到的重视程度,都远远比不上中国。不过,它们的经济效益通常都是被高估的,“值得思考的是这些盛事背后的机会成本”。与一些地方锦上添花的投资相比,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是否能得到同等对待?而资金投向后者,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作为旁观者,霍金斯更关心知识产权保护这类基本的政府和企业行为;德国人伍德克更愿意相信,政府治理方式的改变,对于中国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

  “一切始于世博”。一句简洁的宣传语言,未必包含了中国人对于本届世博会隆重之全部期待。最终决定谁能在世界经济擂台上胜出的,不单纯是固定资产投资或政府能力,而是民间财富和创新能力。在新奇的建筑与展品之外,关乎我们未来发展方式的变革道路仍长。

  本刊实习记者张晨馨对此文亦有贡献

  “土地魔方”谁来转动

  上海世博会大幕开启,土地运营仍实实在在是其收支账上避免“红字”的关键

  □ 本刊记者 王嘉鹏 特约记者 王晓庆 实习记者 施钰华 | 文

  上

  海,原定4月28日举行的四场土地竞拍被紧急推迟。此时,距世博会开幕还有三天。

  计划送拍的三幅地块位于世博园区6公里辐射范围内,网上报价最高溢价率达到82%,每块地竞买人均超过8名,领取出让文件者均逼近50名。这是近来上海土地市场少有的热门地块,万科(000002.SZ)、保利(600048.SH)、绿地等开发商均在竞拍者之列。

  近期楼市调控风暴之下,由于“涉博”而未拍先热,令人在一窥世博会“点金术”的同时,倍加关注世博园区内5.28平方公里土地的运营。

  与其他国家世博会多选址于城市边缘不同,上海世博园位于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之间的浦江两岸,这原是位于城市中心的老城区,集中了1700多家老工业企业。在“政府主导,封闭运作”的世博园区土地运营原则下,这一区域在世博会后,将以土地出让、滚动开发、长期经营等多种模式,实现土地后续再利用,相关规划将在年内陆续出台。

  根据上海市有关土地级别的分类,世博园区土地目前仍属三级、四级地块,预计世博会后可上升为二级、三级地块,级别介于上海市中心的核心区域与一般区域之间,“将来土地出让价可能因此提高10倍。”一位地产界人士对本刊记者说。

  在征地方面,“因为与世博会相关,动迁成本和阻碍会小一些,”接近上海市政府的人士证实了这一点。他进一步表示,世博园建设作为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如何借此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功能发挥更加有效,上海市政府确有考虑。

  主办者对世博会志存高远,其期待远远超越经济层面,但土地运营仍实实在在是上海世博会收支账上避免“红字”的关键。

  谁在运营?

  浦东南路3588号,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所在地。位于9楼的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世博土控),这几天正随着大会开幕而沉静下来。繁重的园区建设任务暂告段落,未来的土地二次开发利用,尚待政府新的规划出台。

  世博土控成立于2004年1月5日,是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的投资型控股公司。在世博会组织领导机构授权下,负责世博园区红线范围内的前期建设开发,及2010年世博会后土地后续再利用。

  这里所指的红线范围,面积为5.28平方公里,分为3.22平方公里的围栏区和其余的非围栏区——围栏区是收取门票的区域,主要包括各类场馆、文娱商业服务设施;非围栏区是世博会后勤支撑设施区域,主要包括停车场、世博村、广场等。

  按照世博局规划部署,在世博会建设期,世博土控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园区现有居民、企业的搬迁;园区基础设施、世博村、园区内外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造租赁馆和联合馆,包括对现有建筑的改造;等等。

  本刊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底,世博土控总投资规模为657亿元,其中大头是动迁投资,高达400亿元,其余为市政工程、场馆及配套设施、世博村的建设等。

  世博土控负责的园区项目自启动至竣工验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04年12月到2007年,完成红线范围内搬迁;2006年下半年到2009年底,完成园区建设。

  作为上海世博会主要运营实体,世博土控注册资本94亿元。世博会官方网站显示,股东单位上海世博土地储备中心出资34亿元,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出资30亿元,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出资30亿元。

  其中第一大股东上海世博土地储备中心,经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负责世博会地区的土地储备和前期开发,世博会后代表政府收回土地、接受处置相应会展设施,并通过土地出让收回投资,收益归市政府。其管理单位为世博局,开办资金为500万元。

  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2亿元,是市政府土地储备运作载体。上海市城建投资开发总公司成立于1992年7月,亦经上海市政府授权,由上海市国资委出资,是从事城市建设资金筹措、使用、管理的专业投资控股公司。

  事实上,为协助世博会组织机构,上海市政府还成立了另一家运营实体——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世博集团)。2004年2月18日,它在原上海东浩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吸收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上海东方国际集团等公司投资组建而成,注册资本11.1亿元。但相较世博土控,其运营范围小很多,主要负责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主题馆两大永久性场馆的建造、运营管理以及后续利用。

  钱从哪来?

  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和上海市政府官员近期先后在多个场合表示,世博会的直接投资规模包括180亿元的场馆建设投资,以及约106亿元展览期间的营运费用支出。

  而从世博土控的投资概算表可见,用于世博园区土地动迁的400亿元投资,并未计入政府对世博会的直接投资。如果加上这部分费用以及融资成本,仅5.28平方公里世博园区,总投资规模就达到657亿元,这尚且不包括上海市近年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近3000亿元投资。

  建设资金需求庞大,早在申办世博会期间,中央和上海市两级政府的发改委(原为计委)和财政部门,就代表政府承诺为上海世博会提供财政支持,并作为最终担保人。这些支持主要包括在组织者各项收入实现前,采取预支方式保证世博会的各项支出;世博会如出现超支,将负责予以弥补。

  除了政府直接出资,上海市政府还委托世博土控作为该项目的资本运营平台,履行投融资功能。

  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近日告诉本刊记者,世博园区内建设资金除了市政府直接投资,还包括国家发改委批准发行的以世博土控为发债主体的世博建设债券,前后两期共计80亿元,其余缺口资金则来自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

  随着世博园区主体工程项目相继竣工完成,世博土控的总资产规模快速扩张,从2007年和2008年末的356.90亿元和427.53亿元,上升到2009年9月末的489.75亿元;资产负债率也不断攀升,从2007年及2008年末的71.93%和76.40%,升到2009年9月末的79.44%,达到389亿元。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下称大公评估)去年底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仅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世博土控共筹集银行资金125亿元,新签银团协议500亿元,落实40亿元保险资金,运用40亿元信托资金。此外,还获得了上海市政府6亿元土地储备周转金拨入。在世博工程建设期内,世博土控的主要建设项目贷款利息为80亿元。

  另一家运营实体世博集团,也在成立之初即表示将通过资本运作、上市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土地魔方”

  尽管2007年、2008年全年和2009年前三季度,世博土控基本保持微利,但丝毫未损它所运营的这片土地的魅力。

  譬如,继2007年发行规模为30亿元的“太平洋-上海世博会债权投资计划(一期)”之后,2009年初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再次发行二期计划,规模为40亿元人民币,投资期限10年。70亿元资金使用的项目方,就是世博土控。

  大公评估去年末对此受益凭证的信用等级继续维持AAA,对世博土控长期主体信用等级维持AAA,评级展望维持稳定。

  而据一位接近上海市政府的人士透露,在世博土控花费了54亿元动迁成本后,江南造船厂在园区内的地块至今仍属中船集团。“只是租给你,世博会结束后,二次开发它还要自己来,企业已经组织了一个班子专门做这件事。”

  根据“政府主导,封闭运作”的世博土地经营原则,世博土控的收入来源分阶段而不同:建设期间,主要来源于动迁房的销售、房产租赁等,这部分在2007年因浦江世博家园安置房实现销售收入而达到峰值,近30亿元。

  世博会举办期间,世博土控将按一定比例获得门票和场馆租赁收入。世博会官方发布的注册报告中预测,世博会的整体财务收入为96.1亿元,略低于营运费用支出。尽管尚存不确定性,多个世博债券的评估机构和咨询机构认为,世博会可以收支相抵甚至略有盈利。

  真正的收益重头戏远未到来。大公评估认为,世博土控将从世博会后园区土地的再开发和场馆及配套设施的再利用中,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福庆向本刊记者透露,上海市政府很早就考虑了,准备借世博园区打造“世纪精品”,把浦江两岸建成金融聚集区和航运中心。

  按照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对后续利用计划的描述,在3.22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围栏区内,将再开发的土地集中分为三片:浦东卢浦大桥以西,作为城市发展储备用地;白莲泾与世博轴之间,作为城市的商务综合开发区;浦西世博轴线东侧,作为城市居住综合开发区。保守计算,这部分再开发用地约有110万到130万平方米。

  方方地产咨询机构总经理赵豫川告诉本刊记者,在上海市规土局最新公布的一批出让土地中,距离浦东世博园区最近的黄浦江沿岸E18地块中的(9-3)地块,出让面积为5.4万平方米,土地出让金起始价为34.2亿元,折合地面价约为6.3万元/平方米。

  仲量联行4月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作为今后上海市中心最大的住宅开发用地储备,世博会浦西和浦东园区都拥有最好的滨江景观,这将大大提升土地价值。但多家房地产研究机构也指出,这片土地的运作前景还充满变数。

  “之前有个说法,以后做会展、文艺演出、旅游、商业。但到底怎么用,主要还是看总体的功能定位;不仅考虑5.28平方公里园区的发展,还要考虑整个浦东、整个上海。”孙福庆证实,市政府方面正在加紧研究对世博园土地二次利用的规划,目前整个区域的定位并不明朗。

  上海市房地产经济学会副会长、土地学会顾问印堃华认为,浦西片区规划的住宅用地,无疑会受到开发商青睐;但浦东片区尚未达到成熟的商务项目运作条件,世博效应能否成功激发浦东贸易中心的功能,还是未知数。

  大公评估则在评估报告中指出,世博会后的土地出让并不会即时开始,而是一个逐步滚动开发的过程。世博土控的土地项目从资金投入到全部回收的周期,至少在五年以上。此外,对世博保留场馆设施的租赁等商业运作,作为世博土控未来的另一收入来源,规模尚不得而知。

  本刊实习记者王媛对此文亦有贡献

  世博会传奇不再

  产品和技术成果集散的工业时代世博主题正日渐式微

  □ 本刊记者 于海荣 | 文

  “坦

  率地讲,德国没有人关心(世博)。”刚刚于4月28日卸去中国欧盟商会会长职务的伍德克(Joerg Wuttke)向本刊记者直言。与北京奥运相比,这位“中国通”并不把世博会作为一件大事,因为“它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只集中在上海,基础设施有些改善,或许还包括周围的江苏、浙江,如此而已”。

  诞生于1851年的世博会,本质上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某种新技术和产品借此迅速走红,获得广泛认同。从电灯、电话,到纺纱机、收割机,甚至爆米花、冰激凌,都因世博会平台上演了商业推广的传奇。

  随着信息交流技术发展,“世博神话”逐渐褪色。上世纪70年代后,已很少再推出如飞机、电话等改变世界的新产品新技术;早期热心的操办者英、法、美等发达工业国家,不仅很少再做承办,甚至数次缺席。

  如今,通过世博会引爆某个产业或技术市场的可能性很小,其展示功能在几十年前就一点点消退。美国甚至声称,不再在其境内举办世博会。

  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回忆,从首届伦敦世博会评选5000个奖项,到巴黎世博会4万多个奖,世博会上的攀比达到顶峰。以后随着展示重心由展品向理念的转移,评奖热逐渐消退。

  现任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一再强调“没有什么可以同世博会相媲美”,但也不得不承认,“世博会过时论”的说法在西方一直存在。经常有人对他说:在这个信息技术的时代,人人通过信息技术沟通,为什么还要举办世博会?

  与此同时,国际机构及各国组织的专业性博览会、展示会形形色色,依旧火热,互联网、新能源、IT、汽车等类国际展不计其数。

  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信康曾在一份早期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世博会的影响力在下降,世博会的产品展示功能逐渐淡化,吸引力弱化。相比之下,不断出现的各种主题公园和游乐场更具吸引力,人们对技术创新已经习以为常。

  4月23日,上海世博会第三场试运行演练期间,本刊记者在世博园的产业馆和企业馆,并没有发现期望中的高新技术展示。

  由12家韩国企业组成的韩国企业联合馆,给参观者影响最深的是展示方式:点击触摸屏上的气泡,会出现企业名称和简介的窗口,这些窗口可以根据触摸调节大小。

  本刊记者随机询问了数位参观者,很少有人能说出他点击过的企业名称,更多的人热衷于体验这种展示方式。“现在这种触摸屏使用挺多的,并不是什么新技术。”一位参观者称。

  目前来看,上海世博会在展馆的节能、环保、新能源应用上尝试颇多,在新能源汽车、新媒体的创新领域也不乏努力,但均属于实用性技术,能否出现根本性的技术革新,尚属未知。

  世博会的观光娱乐功能正在强化。近年来举办城市考虑更多的是运行收支平衡,客观上加剧了这种倾向。在本届世博会石油馆,除了墙壁上的石油与人类生活知识介绍,就是时长近十分钟的4D短片,内容涵盖石油的形成、石油开发以及“如果没有石油,人类会怎样”。“感觉更像博物馆的科普展,而不是展示产品、技术为主的产业馆。”带着儿子来参观的上海市民王先生这样评价。

  吴建中认为,今天世博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有三层含义:“进步”,是世博精神和理念的集中体现;“创新”,反映了世博会的追求;“交流”,强调了世博会作为场所而存在的价值。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黄珂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