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价时隔半个多月,国内汽柴油调价窗口再次打开。受国际原油价突破85美元大关的影响,国际油价连续22日加权均价变化率已达近5%,再次突破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4%的红线。中石化近日表示将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呼吁及时调整国内油价。
从国际油价走势来看,中石化根据
成品油价形成机制呼吁及时调整国内油价,似乎无可厚非。但4月中旬成品油价刚刚上调,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国内汽柴油调价窗口再次打开,令人担忧。成品油涨价接轨快,降价接轨慢。中石化一面哭穷涨价,一面利润居高不下,让人难以释怀。且成品油价频繁上调,给成品油下游产品带来了涨价压力,加大了民众的通胀预期,甚至会引发涨价连锁反应,干扰民众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在出台新一轮涨价政策之前,有关部门应该理清成品油的成本、利润关系,避免油价成本糊涂。数据显示,中石化2009年实现净利润613亿元,同比增长115.5%。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中石化保持利润高速增长,业绩的确十分了得。但透过中石化的业绩单,发现的问题也不少。因为中石化的经营绩效凭借的多是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特别是受惠于成品油价格机制,而不是管理红利与技术红利。而且,中石化经营业绩与其垄断地位相关,并没有多少带有技术含量的业绩亮点。
既然中石化利润同比增长1倍以上,为何不放缓油价上涨的步伐呢?中石化一面利润猛增,一面不断哭穷涨价,如此双重人格,如何服众?尤其值得追问的是,中石化的超额利润将流向何方呢?中石化是花纳税人钱投资的大型国有企业,每一个国民股东都有权对此提出质疑。中石化在呼吁成品油涨价的同时,有义务对成品油成本支出与利润流向作出合理解释。
中石化利润到底如何分配,除了董事会与企业高管以外,广大国民股东根本没有知情权。广大纳税人不仅不知道利润流向,无权发表利润分配意见,还要不断咽下成品油涨价恶果,岂不滑稽?
因此,面对中石化新一轮哭穷涨价,有关部门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维护民生利益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