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月5日开幕的“2010上海太阳能光伏展览会”的展馆门口,一台白底座的ABB分拣
机器人被参观者围了个水泄不通。
不到3分钟,只见它用几个“黑爪子”将桌上的44片蓝色电池整整齐齐地堆在了角落里的四个小筐里。ABB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抬起“爪”——拿到电池片—
—放到筐里,机器人只需0.3秒,“比人手可快多了。”
一名观众不禁感叹:“你看看,我们一年到头忙得不行,赚到钱的其实是它们这些设备商,他们一定在偷笑。”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天采访了多家在上述展览会的光伏企业后发现,虽然今年光伏产业再度火热,全球装机量将同比去年翻倍,约为13GW(1GW=1000兆瓦),但光伏的配套产品如材料及设备等都控制在海外公司手里,真正的赢家是它们。
上海海优威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海优威”)总经理李民昨天对记者说,在光伏电池封装行业,玻璃、铝框、硅胶由于技术含量低,都能国产化。但封装用的EVA胶膜有50%需从海外进口,电池的垫子——“背板”的进口量更达90%。
从光伏设备制造上看,海外“垄断”势力同样强大。美国GT Solar公司总裁汤姆·古铁雷斯告诉记者,其公司占多晶硅硅片设备(铸锭炉)的70%国内份额。
德国SMA公司则占据了全球逆变器市场44%的份额。ABB、德国库特勒等机器人制造商也是光伏电池机械化分拣、搬运及切割的主要供应者。
两三年前产业爆发期,国内一些光伏企业为了等重要的设备到厂,可能需要花上12到16个月。如今,市场再度火热,有些设备仍需3到6个月才可到货。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垄断格局?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外企有着独有的技术,容易扩展光伏客户。
李民告诉记者,杜邦公司是全球唯一能生产聚氟乙烯(下称“PVF”)粒子的企业。过去杜邦把这种粒子用在铝塑复合板的制造上。而如今,PVF又能作为背板材料的原料。
ABB、库特勒等机器人稍加改装,也能从食品饮料、制药及医疗行业转到电池组件的生产上。快速、精准及敏捷的机器人极适合组件的分类、测试等重复劳动。
外企垄断的另一大秘密在于光伏市场的千变万化。2006年到2008年,多晶硅30~40美元/公斤的成本价飙高到400美元/公斤。当时,一些多晶硅厂不计成本地订购设备,国际少数多晶硅设备厂也接单接到手软,大赚特赚了一把。
但随后市场暴跌,多晶硅及组件价回归理性。这时,多晶硅厂就要考虑成本再采购设备了。GT Solar这样的设备商又能向对方提供新的技术升级包。
GT Solar一名管理层告诉记者,现在客户非常注重性价比。相比采购一台崭新的多晶硅设备,升级包所含的硬软件总价格反而更便宜。
“个别外资在配方、工艺上也具有优势。”李民说,就拿封装材料来讲,采购一台制造背板的设备,就要投入好几千万,而且还不一定能产出。“背板的最上游是塑料粒子,
三爱富、东岳化工、阿科玛以及3M等中外化工公司都能做。但从塑料粒子到背板膜的这道工序就没几个人能搞得出了。另外,这行与前几年的多晶硅产业不同。当时,一些多晶硅投资者看到利润有十倍,不惜向其他公司大举挖人,但目前背板这样的封装材料毛利也就20%到30%,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看上去并不算太大。因此,只有一些自有技术公司才愿意闯进来。”
很多海外配套商也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等扩产,以降低成本、提高技术,这对大陆竞争对手而言更是挑战。如ABB已将其机器人总部迁往上海,杜邦宣布公司3000吨的背板用聚氟乙烯薄膜生产线将在不久于台湾投产。“即便外资企业的产品售价稍高,但如果技术稳定、能耗少,也容易取得客户的信赖。”李民说。
当然,中国企业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海优威就依靠自主研发3年前进入了背板和EVA膜等封装技术,“去年我们只有几百万元的销售额,今年约能有1亿元。”该公司副总经理李晓昱告诉记者。上
海航a>天机电(600151.SH)也在去年打破垄断,实现了“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的国内零突破。而合肥阳光电源、中材集团等公司也在国内光伏配套行业有过人表现。“更多的进入者,必然会使光伏配套市场的成本快速降低,技术进步也将更快。相信中国的配套产业未来也会像多晶硅、组件一样,不再被海外企业控制。”李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