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运动正在改变着大陆的版图,而它对生态造成的影响至今尚未引起关注。为了免遭“填海造地”之害,大陆沿海各地的新填海造地运动,应该放缓脚步。
最近,在填海造地的地上建造的深圳市宝安中心区“深业海岸线”、“幸福海岸”、“金泓凯旋城”、“西岸茶城”、“
熙龙湾”等知名楼盘,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事件。一语激起千层浪,填海造地再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掠夺性填海造地为哪般 自从2003年以来,中国的填海造地运动正在以数倍于过去的速度高速发展。2003年的填海面积是2123公顷,2004年则达到了5352公顷,2005年以后每年填海的面积都超过1万公顷,换句话说,就是每年中国都新增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土地。
少投入、高回报地获得土地的方式,是人们疯狂填海造地的原因之一。
每平方米填海造地的成本为220元到520元之间,而陆上建筑用地的成本则高至上千元每平方米不等,所以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和政府把目光投向了成本更为低廉的填海造地。
以2007年青岛四方港区的填海造地为例,初始投资仅3500万元开发的青岛港四方港区填海造地项目,在2007年一季度末已陆续形成新增陆地177.45万平方米,海岸线长度约2200米,并已取得了土地使用权证,具备转让条件。企业三期填海填地总面积将高达260万平方米,由于2007年青岛的工业用地均价在40万元/亩左右,港口用地还要升水50%-100%,因此企业在当时的新陆域土地价值高达数十亿元。
此外,天津、广东也陆续制定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规划,不少沿海城市也都将填海造地纳入了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当中。上海欲在杭州湾北部打造“海上城市”,东莞计划在长安滩涂填海造地3万亩打造“曼哈顿”,三亚的“海上度假天堂”凤凰岛,
连云港“吹填造陆”欲实现大港梦想。
沿海各省无一例外全都展开了新一轮的“填海造地”运动。虽然国家对填海造地有严格的规定,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大多地方上是一边施工一边等审批,或者批10亩地填20亩,或者干脆在完全无证状态下开工。50公顷以上的填海项目要报国家海洋局批准,但是很多项目在被查处之后,因为要把填海造成的陆地恢复原状,工程浩大,还将会造成新的污染。所以一般是罚款了事。小额的罚款相对于填海获得的巨大利益来说,显得微不足道。
填海造地对海洋的污染不可忽视 小李作为土生土长的深圳人,谈到深圳的海感慨道:“小时候调皮,去海边,一头扎到海里,一扎就是一天,晚上定能抓几条海鱼回去美餐一顿,现在的海边早已经没了碧海蓝天,浑浊得很,晚上下班去海边溜达的惬意也早已经没有了,深圳人的海魂没了。”
根据海洋局发布的《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09年,中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7.3%。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另有官方数据显示,2009年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较上年有较大增长。实时监测的457个入海排污口中,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毫无疑问,填海造地这类活动会造成海洋自然性状的变化。
这类变化大致有三种:第一,海域物理特性发生变化;第二,海陆依存关系发生变化;第三,以海洋及海岸带为依存条件的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另外,根据生态学家的研究,一定的生态系统一般都具有调节、生境、生产和信息4种功能,海洋生态系统,包括特定海域或海岸带自然形成的各种生态系统也都具有这四种功能。填海造地覆盖了一定的海域或滨海湿地等区域,也就埋葬了在这些区域形成的生态系统及其具有的服务功能,而人类通过填埋所得的只是一块新的陆地,一块可以承载人类陆上活动的土地。这块新增的土地即使具有某种生态价值,但是,作为并非出于生态建设目的的人造系统,它的生态服务功能无论如何也不会比自然形成的生态系统更强大。
在关于海洋功能区划的研究中,专家们还注意到,许多海域都存在“多功能可宜性”现象。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洋功能的复合性。把这种现象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多种服务功能联系起来,海洋功能的复合性就更明显了。填海造地是以牺牲海洋的复合功能换取新造陆地的承载功能。
由此,分析人士对填海造地给出一个直截了当的评价:弊大于利。
填海运动正在改变着大陆的版图,而它对生态造成的影响至今尚未引起关注。为了免遭“填海造地”之害,大陆沿海各地的新填海造地运动,应该放缓脚步。
填海造地的前车之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确实曾经试图利用海滩来发展种植业, 1966年广东汕头的牛田洋,大学生、解放军官兵和年轻干部曾经在这片海滩上围垦种植水稻,奇迹般地出现了1190斤的亩产,但1969年台风登陆时,553名学生和战士为保护大堤而英勇牺牲。现在的牛田洋仍是水产养殖场,海滩就是海滩,人们不尊重自然规律而努力改变它的做法只能宣告失败。
再来看寸土寸金的香港,据统计,填一尺海就会给香港带来数字惊人的GDP和经济效益。但维多利亚湾又是香港人的“命根子”,没有了维港的那一片海,香港也就不成其为香港。这个矛盾,尖锐异常。然而,正是因为填海造地带来的“疼痛”,也使眼前的、现实的维多利亚港湾的不断萎缩,让港人有说不出的痛楚,也让他们逐渐地理性起来,港府对新的填海造地慎之又慎重,严之又严。
回过头看荷兰,这个有1/4的国土从大海里“夺”过来的国家,目前正在推行另一项宏伟计划:将填海造地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他们要花费30年时间恢复这个国家的自然。这项方针就是要保护受填海造地的影响而急剧减少的动植物,并通过使过去的景观复原,为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亮丽的风景。计划里的“生态长廊”,是要将过去的湿地与水边连锁性复原,建立起南北长达250公里的“以湿地为中心的生态系地带”。这个“填海造地”的英雄国家,如今知道了圩田盐化、海岸侵蚀、物种减少的诸多痛楚了。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