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要闻快报 > 农行上市 > 农行上市最新报道

高层力保农行IPO 各大行再融资“不许抢跑”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2010年05月10日06:46

  高层厘定力保农行IPO,其他各家银行只能见缝插针,只争朝夕

  □ 本刊记者 温秀 本刊特派香港记者 王端 | 文

  5月初,冰岛火山灰卷土重来,5月5日当天致使欧洲大约300架次航班取消。这也许会使即将启程国际预路演的中国农业银行高管,平添几分焦虑,因为时下情

势容不得耽搁。

  7月已被视为农行“A+H”两地上市的“窗口期”。定于今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具体时间基本确定在8月份。农行若能成功上市,无疑是一份完美献礼。

  多位受访知情人士透露,虽然高层已明确农行IPO(首次公开发行)时间优于其他大行再融资,但在力保农行的同时,各大行的再融资计划也“各显神通,见缝插针”。

  5月5日,工行再融资的选秀计划紧急启动。中行建行均蓄势待发,抢先在年报路演中向国际投资者“打了提前量”。

  在农行近300亿美元创纪录的融资规模的重压之下,工行、中行、建行希望加快步伐,也在情理之中。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银行们对时间窗口的争夺,体现了对未来全球乃至中国经济不确定性的关注。

  一位银行家表示,中国银行业的投资价值,与宏观经济的走势休戚相关。海外投资者是否会对中国银行业买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判断。

  “一旦出现二次探底,经济过热等,市场风云突变,则会丧失时间窗口。这是各家银行只争朝夕的根本原因。”一位负责再融资项目的银行高管直言不讳。

  当前中资银行股估值几乎是历史低点。这对市场来说,意味着以较低的价格入股银行;但对银行融资来说,特别是农行IPO,现在是最好的时机吗?事实上,最近香港已有多例IPO在市况不佳的情势下主动延迟。

  给农行让路

  “各大行再融资要为农行上市让路。”接近大型商业银行股东方的权威人士态度明确,并称这符合高层意图。

  香港知情人士表示,农行及承销团5月4日正式向港交所呈交H股上市申请表(A1表格),按惯例到港交所聆讯批准直至启动正式路演,最快能在7月完成上市。农行A+H首次公开发行的新股或占其总股本一成八,较市场估计的最多两成略低。

  接近农行IPO交易的人士透露,新任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近日曾受邀抵京,会商农行上市的排期。不过这一说法并未得到李小加本人证实。

  接近农行的权威人士则称,农行近日已会见了相关的基石投资者,开始了预路演。

  不过,当下对于农行是否需要上市,以及是否需要尽快完成上市,金融界依然缺乏广泛共识。

  有业内人士认为,上市是既定任务,只许成功,不能失败。也有观点认为,农行上市与不上市,高层并不十分坚持,倒是利益相关方更愿意以较高的姿态造成“倒逼之势”,以求农行的“圆满”结局,“尽快有个交待”。

  不过前述高管坦承,要力保农行,但也不排除其他大行再融资安排会见缝插针地进行。

  知情人士分析,目前看,6月、7月可能分别是光大银行与农行的IPO时间,5月、8月等都是可能的再融资时间窗口。除中行、工行、建行,交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也都在等待时间窗口再融资,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接近中央汇金公司的权威人士也透露,“大股东希望各行能够有序地推进其再融资,证券监管部门也会出面协调。”

  一位接近交易的银行高管称,中国证监会对大行融资时间表心中有谱,他们会在受理材料、过发审会的优先次序上会有所选择,并在口头上给予暗示,诸如“你快一点”,或是“你不用着急”等。

  “在当前市场条件不发生巨变的情况下,银行再融资的次序与农行上市的先后,无关痛痒。”一位负责再融资工作的银行高管表示,当前市场资金面其实还比较充裕,欧美经济尚未复苏,可以投资的渠道不多,投资者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参与。

  有投行高层认为,应该允许工行率先进行再融资。工行资质较好、融资规模相对较小,可以给其他银行树立标杆。“如果农行率先IPO,而又无法取得较好的发行成效,恐令后市承压。”

  农行估值之辨

  农行管理层曾公开表示,希望此次IPO市净率(即PB值,股价/净资产)可以达到2倍以上,至少不低于1.8倍,否则,“宁肯两年不上市”。

  从已经上市的各家大型银行的一季报情况看,农行的这一估值目标低端和交行接近,高端则看齐工行。“这并不容易。”数位受访的银行家和投资银行家,均对这一颇具雄心的定价预想表示了一定的疑虑,指出农行上市面临三个重大挑战。

  首先是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盈利模式和前景并不明晰,未来如何处理服务“三农”和商业可持续的关系?而且一个机构同时拥有两套体系,必然存在利用政策套利或隐匿真实风险状况的道德风险,这都将直接影响到市场的估值。

  其次是监管机构是否会要求银行对无现金流、无有效担保的项目计提较高损失准备。一旦政策近期出台,虽然有利于防范系统风险,但对投资者而言,就会将远期风险转变为近期利空。而农行不少地方融资平台项目都集中在县域,其风险和不确定性可能高于其他银行,也必将影响其估值。

  再次是农行缺乏“引人入胜”的卖点,其城市业务“和中行的人民币业务规模相当”,充其量相当于一个“建行”,故事是否足以打动投资人?

  对此,很多海外基金经理还是看好农行的网点价值,认为关键在于价格。

  研究中国银行业多年的交银国际研究部主管杨青丽指出,现在的A股银行的PB值也就1.85倍。她认为农行1.8倍-2倍的估值,应该说不是特别低,也不是很高。

  富兰克林邓普顿基金执行副总裁杨光则表示,现在中国银行股基本都在2倍左右的PB,这是比较合理的估值。美国的银行业估值更低,只有1倍PB,因为中国金融业牌照受管制,因此才有1.5倍到2倍之间的溢价。“1.5倍会参加认购,但1.8倍就要考虑考虑。如果超过2倍,就太高了。”他说。

  也有中资的基金经理指出,如果以1.8倍估值认购,相当于在二级市场直接交易,风险相对较大,没有利润空间,可能1.5倍就有安全边际,价格会有一定吸引力。

  有欧洲大型基金的基金经理甚至表示,农行要定价在1.3倍-1.4倍的PB,才会考虑认购。

  一位上市股份制银行高管认为,农行定价应给市场和投资人留有空间。他坦承,农行此时发行,市况与此前民生银行中信银行融资时已有较大的差距,想要以较高的市净率发行,难度不小。

  “一些早期定价过高的金融股,虽然圈了不少钱,但后来遭遇市场调整,不少早期投资者被套牢,市场怨声载道。”上述高管直陈,如何在自身利益与市场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对农行而言,是不小的考验。

  机构投资者均指出,最重要的是看看农行IPO时的市场走势,如果外围形势进一步恶化,农行可能以区间低端定价。

  变数犹存

  如此多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较短的时间里同时启动融资计划,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颇为罕见。

  工行5月5日紧急启动了再融资中介机构选聘活动。在工行已经提交董事会审议的方案中,有A股可转债的发行计划,因此一些债券承销中介机构,在“五一”小长假过后已经陆续开始上门推介。接近工行的权威人士透露,目前工行再融资方案暂未生变,“悬念或将在5月18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见分晓。”他表示。

  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较早公布再融资方案的中行,目前其A股的可转债计划正在证监会审批,大股东和该行都无意改变这一计划,“而H股究竟采取增发还是配股,尚在研究中”。

  对银行而言,肯定希望找到操作起来更方便、成本更低、融资效率更高的方式。配股对银行来说价格较低、融资效率低、过程长。而按照目前政策,国有公司在IPO和H股公开市场配售时,国有股东有将10%的股份无偿交由全国社保基金转持的义务。

  一位了解决策背景的知情人士称,国务院此前已明确表示,国有股的比例不能降低,“这是不能碰的红线”。在方案选择上,大股东和银行有不同的偏好,存在一定冲突。“究竟选择增发还是配股,将取决于国务院。”

  4月30日,汇金公告称将三大行的分红比例由50%降低到45%,以显示对银行再融资进行支持。但汇金分红需要支付财政部为中投公司发行特别国债的利息,所以汇金需要通过注资或发债的方式补充资本金,以用于支持银行再融资,但仍悬而未决。

  接近汇金的权威人士透露,汇金已经为注资进出口银行等启动了发债程序,未来也不排除其会为再融资而发债。汇金的资金何时能落实到位,也直接影响到各行的方案选择及再融资时间表。

  在银行的自身需要和大股东的资金安排之外,资本市场的时间窗口正处于风云变幻之中。

  前述大型欧资基金的基金经理表示,中资银行年初提起再融资,大股东汇金等都表示将认购配股,因此已经“消化掉很多”。但现在市场气氛很差。

  杨光认为,未来几星期,外围走势很重要。“如果美国的金融股持续走低,再加上欧洲的债务问题严重,会大大降低投资者的风险承受力,中资银行再融资可能会有些困难。”

  数位受访的资深银行人士进一步表示,在去年的信贷狂潮和当下的房地产泡沫和调控之下,市场担心的是商业银行总计超过20万亿元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的风险。

  杨光认为,如果说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担忧还可以由对政府的信心化解,但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则很难乐观。无论是否调控,内地房地产泡沫肯定要破裂,“全世界的房地产泡沫都破了,就你不破?”而中资银行最主要的抵押品就是房地产和土地,对银行股的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股东。

  杨青丽也表示,最近发现投资者中弥漫着非常悲观的气氛,甚至比2008年“最悲观的时候还要悲观”。虽然对中国经济长期看好,但投资者似乎不太相信政府调控能让房地产“软着陆”,而是更担心房价崩盘。

  也有外资基金经理表示,在目前物价指数连续三个月走高的情况下,中国加息的可能性增大,也可能不对称加息,这会对中资银行的盈利空间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无论从政策、经济层面,抑或外围市场层面分析,内地银行股短期不可能起得来。”香港一位基金经理表示。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黄珂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