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要闻快报

资本为啥不青睐文化企业

来源:金融时报
2010年05月10日15:58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研究报告称,文化企业丑小鸭居多,自身条件差;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不了解,陌生产生距离;政府的支持由少变多,却往往拉郎配终难成眷属。

  这份名为“2010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文化企业一般不需要太多固定资产,即便没有大片房屋、土地,仅租一个办公场所即可开门,因此,常常呈现资金少、规模小的寒碜面孔。对“嫌贫爱富”的银行来说自然缺少吸引力,何况当前借贷必须的抵押品文化企业多拿不出,更无法得到银行的青睐。

  文化企业的另一个短腿是收益周期长且不确定性高。这些企业要想成功做大,需要漫长的前期努力。除了基础建设和产权投资,它们还要培育成型后的文化资源以形成实质消费,链条周期颇长。在起步阶段,风险、收益已经极度不匹配,罕有银行敢跟进支持。其“项目性”的运作方式又不易产生稳定和持续的现金流,基本上是一锤子买卖,如此,金融机构、私人资本不愿轻易涉足是可想而知的。

  另外,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一个特色是无形资产评估难。这几乎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文化企业获取金融支持的最大障碍。文化企业主要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这样的无形资产作为资产存在的表现形式,难以评估质押,在财务报表上无法明确反映,资产负债表不直接反映品牌、客户资源与受众的价值,资产负债表承认硬件不承认软件,这使得资金供给方有关债权充分保障的要求无法满足。

  不过,要说都是文化企业的错也是冤枉的。报告称,文化企业遭遇冷落跟金融机构的创新不足不无关系。过去很长时间内,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打交道少,即便是眼前的金矿也视而不见,没有针对性的信用评级,没有差异化的贷款处理,更没有可依据的风险评估,只是一味地躲避,影响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向前。

  从金融机构贷款的数据情况看,文化产业能够得到的资本援助和房地产等行业比几乎微不足道。金融业如何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是众多金融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当前,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还是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信贷方式,缺乏针对文化企业知识产权、版权、收费权等无形资产进行质押的金融产品。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文化产业成为战略性行业,政府的热情倒是越来越高。只是这种热情经常演变成好心办坏事。报告指出,政府在实施国有文化企业重组时多采用行政手段,缺乏资本的纽带,重组后的文化企业的体制和机制没有相应改变。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现行的文化体制对投资主体仍存在种种限制,文化产业大多实行“出身准入制”,即“部门出身”、“行业出身”、“地域出身”和“所有制出身”,导致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壁垒高,社会闲散资金难以向文化产业靠拢。(董伟)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侯力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