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闻周刊:官场正文风必先正作风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2010年05月24日13:59
有些领导同志在听取下面的工作汇报时,有时实在无法忍受此类长、空、假的千篇一律的汇报,要求只汇报“最后一页”
习近平同志近日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指出,当前在一些党政机关文件、一些领导干部讲话、一些理论文章中,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他指出,文风不正,严重影响工作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改进文风,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短,力求简短精炼、重点突出;二是实,讲符合实际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三是新,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有新思路,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
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讲话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讲话既抓住了时下人们司空见惯却又无可奈何的官场文风痼疾,又提出下功夫改进文风的有效举措;所提问题入木三分,所出对策对症下药,简洁明快而脍炙人口。
官场文风长、空、假的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在某些地方和部门尤为盛行。一些干部在讲话、汇报或写文章时,总是免不了穿靴戴帽,官话套话空话一大堆。有人对这些俗套的总结是“上级没有不重视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成绩没有不显著的、基层没有不满意的、群众没有不广大的……”,洋洋洒洒数千上万言,绕来绕去离题千里却不得要领。有些工作汇报厚厚一叠,直到最后一页,才会“当然”一下,遮遮掩掩地摆些差距和不足。而上级领导最为重视和基层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却被蜻蜓点水、轻描淡写。
记者曾经不止一次见到,有些领导同志在听取下面的工作汇报时,有时实在无法忍受此类长、空、假的千篇一律的汇报,干脆打断当事人的话,要求只汇报“最后一页”;有些细心的领导同志还抓住“最后一页”刨根问底,查真相找对策。
长、空、假的文风人所不齿,但还是照样成为官场上的一些习惯性做法,有时甚至颇为“时髦”。从根本上看,主要在于三点:
一是说官话套话空话没有什么风险,更不会“祸从口出”招惹麻烦。上面怎么说,自己就照葫芦画瓢,鹦鹉学舌来一遍;而且添枝加叶补充些“重要性”,越是冗长越显得重视。至于与当地实际如何结合,怎样把宏观的政策细化后落到实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反正没有领导会深究。
二是不敢说真话、道实情、讲符合实际的话,生怕越雷池一步引起上级领导的不快。很多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话语枯燥乏味的,他们在工作之外也会谈天说地。但是,一旦转为领导干部角色,开口闭口就来官样文章,套话空话代替了生动鲜活。难怪有的干部说,讲话稿“念完拉倒”、汇报材料“汇报完是废料”。
三是有些领导干部不联系实际调查研究,肚里空空没有多少实践心得,既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也缺乏新思路新办法,除了照本宣科没有别的能力。久而久之,连与老百姓“对话”的能力都退化了。正如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的: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干部说话,给顶了回去。
文风不正的问题,根子在于干部作风。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在短、实、新三个方面改进文风,切中了干部队伍作风问题的要害。领导干部要做到短、实、新,就必须扎扎实实改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要说短话,就必须事先下足功夫,在工作中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调查研究,不“吃透”上级精神和基层实际,不抓住关键环节,是“短”不了的。要说实话,同样是对领导干部作风的检验。如果领导干部对所管理的一方区域、一个部门的实际情况茫然无知,或者靠秘书的材料掌握“实际情况”,难免会失真甚至失实。在这样的思想和工作基础上,即便想掏心窝子话也恐怕实不到哪儿去。要说新话,更是对领导干部有没有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践的考验。领导干部如果对新情况、新问题洞若观火,时刻留心、经常学习,虚心问计于民,他必然会思想有新意、决策有新招。反之,必定是江郎才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越来越无计可施。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重大指导原则,也是干部转作风、改文风,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导原则。执行这一原则,坚持这一原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少一些迎来送往、灯红酒绿,多一些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少一些攀高结贵,多一些布衣之交。恭恭敬敬、老老实实地拜群众为师,拜实践为师。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有什么问题,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到人民群众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作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再复杂的问题也会豁然开朗,再大的困难也能迎刃而解。群众没有时间和精力搞长、空、假,只有实打实的大实话。用群众实打实的大实话来讲话、写文章,想长、假、空,难;想不实、不短、不新,也难。
总之,正文风必先正作风。领导干部只有树立良好的作风,真正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当群众的贴心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才能在文风上体现短、实、新,远离长、空、假。(文 慎海雄)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上网从搜狗开始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