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商业评论

秋风:走出血汗工厂的路径依赖

来源:南方网 作者:秋风
2010年05月25日09:03

  秋风 北京学者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经济学家或者经济学爱好者,他们似乎是投资人聘请的专业辩护士。这种声音,在劳工集体行动较为频繁或者媒体关注劳工权益的时候,总是出现,比如,很多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就是据此反对《劳动合同法》的。他们通常给出三个论据:第一,工资应当由市场来决定。因此,第二,他们反对舆论提高劳工工资的所有呼吁,据说这将干扰工资的市场决定机制。第三,他们也反对工人用集体行动的手段推动资方提高工资,理由同上。

  让我们倒过来对此略作评论:

  第三点论据说明了这些人士所信奉的经济学的基础性失败:这种经济学让他们误以为,人是以单纯的经济人的身份进入经济性交换合作网络中。然而,现实中的人永远是以人、而非经济人的身份活动的,即便在经济活动中也是如此。劳工用集体行动的方式要求提高工资,乃是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权利。

  第二点论据不能成立。市场就在社会中,而不存在于经济学的逻辑世界中。企业的旁观者对他认为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比如劳工低工资发表意见,乃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这种舆论对于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旁观者的公平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市场向着公平的方向演进。而人们对于市场是否公平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是否公平的判断,而这对于稳定的社会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点论据根本不能成立,现行劳动力市场中看不到真正的市场机制。因为,劳、资双方的法律与政治地位大不相同,其谈判地位高度不对等。比如,户籍制度限制了外来民工的视野,他甚至根本不敢想象自己可以在城市生活。这样,他不敢按城市生活的预期确定自己的工资要求,倾向于低估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依赖政府授予的特权,压制劳工主张自己权益的努力。劳资双方在此制度框架内达成的工资,没有什么经济学上的合理性可言。

  尽管如此,很多人相信,中国劳工只配获得这么一点收入,其工资只要提高一点点,外资就会撤走,中资就会关门。这样的人把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变成了一个迷信,患上了工资上涨过敏症。他们已被锁入狭隘的逻辑死路中,其经济学模型已把中国经济锁入低工资路径中,血汗工厂体系形成某种程度的路径依赖。

  这样肤浅的经济学逻辑不值得信赖。根据常识,劳工工资逐步提高未必会造成经济灾难,反而能使中国经济恢复常态。事实上,这是中国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恢复正常状态的唯一途径。

  可以设想,在舆论压力下,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废除现有限制劳工自由和权利的诸多不合理法律、政策,劳工的谈判权利和能力增强,劳工工资提高,福利改善。这个时候,依赖低工资的企业确实会面临成本压力。但且慢,劳工新增的收入也会用来消费,或者变成储蓄-投资。也就是说,全社会的消费需求会增加,或者投资会增加。前者意味着产品价格可以提高,后者意味着被工资提高挤出的工人可以找到新工作岗位。总的结果是,劳工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不以某些劳工失业为代价。

  对珠三角新兴工业区,人们可以设想这样一条升级之路:政府容纳外来劳工定居,这可能推高劳工的工资要求,代工企业将面临成本压力,它们裁撤部分员工。但在工厂就业的员工因为收入增加而新增的服务需求,将让这些地方的服务业规模扩大,被裁撤的员工可由此获得就业岗位。这样,单一产业甚至一家企业决定一个地方经济的畸形局面将得到缓解,整体经济结构将趋向良性,这些地方看起来将更像个城市,而不再只是工厂的附属品。

  体制扭曲导致劳工收入过低,这是一个事实。当下经济、社会、精神等领域的紧张、冲突已表明,这种状况应立即予以改变。为此,极有必要打破肤浅的经济学编造的一些迷信。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侯力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