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谈股论金

阎红:关于基金投资的三个“为什么”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阎红
2010年06月07日14:38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为什么投资者喜欢买新基金?低净值的基金真的便宜么?为什么总是追高买基金?

  从事基金研究四年来,有三个现象屡屡在我身边发生,令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投资者喜欢买新基金?低净值的基金便宜么?为什么投资者总是追高买基金?

  买基金是把自己钱交给别人投资。很多人在掏钱时恐怕没有深思:帮你管钱的人是否胜任?我刚刚从事基金研究工作不久时,有一次参加某银行大客户的投资策略会。当时,我们研究所的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勇在场,他是中央二台多年的特邀评论员。我问台下的观众,如果在我和张勇之间选一个帮你管理资产,你会选谁?大家看着我,没好意思回答。停顿一会后,我说大家会选张勇,要是让我选,我也会选张勇,因为大家更了解他。台下的观众顿时频频点头。

  就这样一个一点就透的道理,有时还真的需要点透之后才能让大家明白。用专业的语言说,新基金没有历史业绩可考。说白了就是在发行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它是否能做好,为什么要买呢?当然,话也不能说得太绝对,一些有过历史业绩的优秀基金经理把舵的新基金,还是可以买的。2008年底股票市场低迷时期,王亚伟掌管的华夏策略发行时,也依然能够达到单日募集25亿(当时多数基金募集近一个月也只能发几个亿)。

  还有被动配置的指数型基金,它的特点是复制某个指数的成分股,既不选股也不选时。无论市场涨跌,它多数都是保持在95%以上的高仓位。2009年市场反弹时,指数型基金受益于高仓位,涨幅高于主动配置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于是,新指数型基金发行就大受欢迎。这也让我非常疑惑:大家买指数型基金是因为涨得比其他基金快,但为啥买新发基金呢?他们有发行期、建仓期,如果这个时候股票市场是处于阶段性上涨行情中的,老的指数型基金会更直接受益,新基金多少会错过些行情的吧?如果这个时候市场反弹结束了,进入调整,我们是否又追高了呢?

  再者,投资者为什么买便宜的基金?总是有朋友问我:最近基金便宜了,出现了5毛、6毛的基金,是不是可以买点啊?据说在台湾10元的基金(发行价10元),如果你去劝人家买,人家会问,为什么才10元?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成熟市场上,历史业绩好的基金更受欢迎,就如同巴菲特的旗舰企业伯克希尔公司股价高达10万美元,还是受到全世界投资者的热捧。“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能接受,其实在基金投资中也是同样适用的。

  仔细算算账,你会发现其实“贵的”基金,其实既“绝对便宜”又“相对便宜”。

    从投资收益率来比较,贵的基金绝对便宜。以2006年至2009年的复权净值增长率为例,涨幅前5名的基金复权净值全部超过5元,而涨幅后五名的复权净值都便宜,最高的2.28元,同期两者的平均复权净值增长率相差近4倍;同样是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A股市场5000点以上高位时发行的新基金,经过2009年以来的反弹,贵的基金为投资者获得超过20%的收益,便宜的基金到现在还亏损超过-20%。

    从投资者利润和基金管理费的比来看,贵的基金相对的便宜:2006年至2009年,持有涨幅前五名的基金投资者利润和基金管理费比约为12:1;全部基金投资者利润和基金管理费比约为8:1。由此来看,买贵的基金,你赚的比基金赚的多。

  其实,无论是买便宜的基金还是买贵的基金,我们的投资总额是一样的,只是买的份额多少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买基金能赚多少,跟买的基金的净值增长率有直接关系,跟买的基金份额多少没有关系。

  另外,为什么投资者总是追高买基金?无论是新基金发行还是老基金净申购,高峰总是出现在股票市场的阶段性高点区域。2007年大牛市末期,曾发生过新基金单日认购资金超过1000亿的壮观景象。2004年以来基金发行的规律,可总结为“股票市场高点区域,偏股型基金受到追捧;债券市场牛市末期,债券型基金受到追捧”。据说,香港和台湾的基金业也同样如此。

  俗话说,“人多的地方没有金子”。别说是金子,就说目前流行的网络偷菜游戏,你下午5点左右下班前,大家最有空的时候去偷菜,恐怕是收获无几;可你要早上5点大家没起床的时候去偷菜,肯定收获多多。

    其实,巴菲特的成功和他在市场低迷时敢于投资有很大关系。远的不说,就说2008年3季度,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非常低迷的时候,巴老大举建仓金融股,现在又是大赚一笔。

    无论是彼得林奇的“鸡尾酒理论”还是老股民的“证券营业厅人气理论”,都告诉我们:当股票市场高潮叠出的时候,往往也是调整将要来临的时候。此时入市的投资者经常讲的理由就是:朋友或同事买基金赚了大钱,我也要买点不能错过机会……随后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高位追入的投资者难免要承受套牢之苦。

  (作者系长城证券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时平)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