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最近国家的汽车工业协会公布数据,我们国家本土的零部件企业大概有2万多家以上,占零部件企业总数80%以上,但是本土企业零部件企业总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20%,90%的产品是集中在低端产品。
合资整车企业中,美系100%购买外资企业背景的零部件供应商产品。德系和日系的主机厂分别是88.9%和89.5%是外资企业零部件产品;自主品牌整车企业52.8%是从外资零部件公司购买零部件。
这只是今天的情况,未来会怎么样?
目前中国整车市场完全是市场拉动,和技术关系不大。也就是说什么样的车都有人买,因为市场需求太强了,不像欧美市场已经很饱和很成熟了,他们对于质量诉求、技术要求,车型各方面要求非常高。但是中国市场会一直这样吗?
四大挑战 我们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市场正在快速趋于成熟,大家都在对品牌和质量进行研究,自主品牌也在持续改进,为此也买了不少外资零部件,因为他不敢要本土零部件。
另外现在的用户越来越懂车,用户的成熟程度在快速的发展。这样会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会带来什么现象呢?
第一,对于本土零部件企业来讲,现在市场份额、利润份额和价值份额太低了,以往受尽了国内主机厂欺压,为了能够在这次竞争当中不被消灭掉,他们要急于提高质量、技术、品牌,他们希望在外资品牌和在全球采购体系中、在国外出口上寻找出路,最近江浙一带的本土零部件企业销售增长很厉害,先做售后然后给主机厂配套。
第二,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技术重要性。很多私营企业家到了一定规模,愿意在技术和质量上投入资金,进更好的设备,有了研发中心,现在大部分的本土企业都在建研发中心,虽然很难找到很好的人才,但是他们已经开始重视技术,不像以前从主机厂拿一个样件拷贝,所以可以看到他们现在有能力,也有意识在这方面改善自己的力量。
对于外资企业来讲,他们认识到了这样下去成本没有优势了,他们会怎么改变?外资在中国做零部件配套一直是按照世界标准做的,面对配套主机厂的压力和本土零部件企业带来的竞争,希望把更多产品卖给本土汽车企业时,他们是否愿意改变自己的配套标准。
很多外资零部件企业想把产品卖给长安、吉利、奇瑞,虽然他们价格压得很低,但是他们的规模量还是很吸引人的。你要想给他配套,必须按照他要求的价格、开发周期和供货周期去改变自己,按照以往的标准没有办法做下去。
合资主机厂以往在中国的战略很清晰,就是打中国高端市场。但是现在中高档车竞争日趋激烈,他们在这个市场里面原来分的蛋糕和利润在下降,这样他们开始把触角伸向中低端。
这些中低端车需要在中国找一些本土零部件企业,派技术队伍过去帮助按照他们的标准进行改造,保证质量和各方面满足他们的配套要求,同时保持低价。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车和中国自主品牌的主机厂进行竞争。
这可以培养一批中国零部件企业,帮助他们在外国市场增加竞争能力,但是对于外资零部件企业是新挑战。挑战在以下几点:
成本方面。外资零部件企业要在中国生存乃至世界未来的市场生存,一定要在成本下工夫。成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考虑标准,是不是应该沿用非常坚固的标准。开发流程和验证流程是不是应该变,特别是应不应该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通过这种方式降低成本。以前中国公司的销售得到总部的重视,如果在研发上得到他们重视,那就加强了中国公司的砝码,国际地位也会更高,这是一件好事。
另外就是采购。我觉得外资零部件企业很多成本居高不下,原因在于一些供应商也是合资背景的或者是外购的,这从某种程度影响了公司的成本。低成本制造可以学习中国企业,能不能有类似的方法降低成本。
还有就是人力资源,这方面外资零部件公司有很大劣势。避免形成了低能力和高薪的人。
另外就是销售挑战。在中国就应该学习中国式营销,销售当中的很多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做法和国外东西有很多做法不一致,怎么解决冲突。
五大解决方案 新能源现在非常热,我认为新能源在中国的现状大家都非常清楚,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多少产能作用。国家很希望看到新能源汽车在路上跑,形成市场。但是工业界没有这个能力,因为技术没有到那步,我们是差在零部件企业上。
如果你真有核心零部件技术可以做,那是一个机会,可以像伊顿那样解政府燃眉之急。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每个新技术从成熟到批量,在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产生一定的盈利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也就是说未来的10-15年时间,新能源汽车不可能成为大气候,你要想指着它赚钱是不行的。 最后我简单提几个建议。一方面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蛋糕,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对于自主和合资汽车企业,大家首选的就是外资零部件供应商,但是价格的压力越来越大,成本是关键。
第二,可能要考虑两套标准或者多套标准,要重申流程,建立为中国市场服务的研发中心、验证中心。要参考中国本土零部件供应商的产品研发,取长补短。
第三,要跟一些前景、背景非常好的内本土企业合资建厂。这可以全系统的学习中国式研发和中国式制造。
第四,加大关键技术、核心产品的研发、宣传和推广技术,迎合节能环保新能源大潮流,顺应时代。
第五,未来的汽车行业世界中心在中国,但是你必须立足于世界,你在中国学到的任何技术、本领都要向全球扩展,让中国成为低成本的制造中心,这是外资零部件企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作者为上海交大校长助理、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根据其在上海交大、马赛商学院校友论坛的演讲整理,有删减)
(责任编辑:侯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