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大名鼎鼎的跨国公司近来在中国感到不爽。
比如“智慧地球”的倡导者、信息产业巨人IBM。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6月7日说,可能在某些行业会出现外国垄断,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威胁和挑战,例如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此前,4月份,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提出,对“智慧地球”等新理念和新战略,“我们既要有启迪,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提高警惕,不能受制于人。”这些说法直指要害,直接点名,IBM一时难以适应。
比如VISA国际组织。前几天,它突然向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今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国境外受理带VISA标识的双币种信用卡时,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将重罚收单银行。遭到一片批评之声后,才又改口香港、澳门属中国范围,在港澳刷卡不算海外交易。算是退了一小步。
还有在“3·15”晚会上被曝光质量问题的惠普笔记本电脑,被质疑也要为“血汗代工厂”负责的苹果公司,以及陷入商业贿赂案的多家跨国公司,他们在中国都要直面更加挑剔的目光。
前几年,由国际调查公司在中国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中国消费者最反感的跨国公司的行为,排在首位的是“把污染产业和工厂转移到中国来继续生产”(74.9%),其次是“中文说明书隐瞒产品缺陷提醒”(64.2%),“以中国法律为借口,拒绝为购买同样产品的中国消费者进行赔偿”(61.2%),“经常出口陈旧的机器设备和废品给中国”(57.2%),“同样的商品,对国内消费者确定更高的价格”(53.5%),“利用手中的专利,向中国企业收取高额专利许可费”(42.6%)。这些反感归结为一点,就是“不公正待遇”。这种“不公正待遇”,和跨国公司在中国获得的“超国民待遇”相比照,会进一步强化消费者的“屈辱感”,因此跨国公司的一个小概率问题,往往就会被放大,形成热点。
而今天类似IBM面对的问题,显然反映出一个新的趋势,即中国开始关注在国民经济中,在那些具有未来性的主要领域内,是否完全接受跨国公司的标准。如果说,前几年对跨国公司的反感主要是在消费者领域,主要体现为消费者的不满,目前对跨国公司的商榷、质疑已经升级到决策者层面,表现为一种忧虑和不安。
这一趋势的出现,可能有很多原因,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中国对全球金融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模式及其全球扩张模式的反思。资本不是天使,跨国公司也不是至善的神话。开放不能离开自主、自强,否则就是“单向度依附”。例如,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撰文指出,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东欧一些国家之所以成为重灾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在金融开放中丧失了对本国银行的控制权。危机袭来时,西方金融机构大量撤资,导致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立即陷入困境,并拖累实体经济跌至低谷。
这个新的趋势,和利用外资的政策有没有矛盾呢?只要深入了解,会发现,没有矛盾。
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外企也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要从法律上为外国企业在中国的经营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创造更加开放、更加优化的投资环境,不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这是一个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但是,创造更开放、更优化的环境,不等于没有底线和原则。尊重这一底线和原则,外企在中国才会如鱼得水。试图在这个底线上“打擦边球”,就会感到不那么舒服了,甚至寸步难行。
如果不能全面体认中国对外开放的含义,那么外企就会像今年“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华尔街日报》记者提问的那样,觉得中国的投资环境对外企来说不那么友好了;或者像许多跨国公司经常“辩护”的那样,新兴市场的高腐败现象主要是法治条件差;跨国公司通过增加东道国的收入和创造就业机会,使社会的财富增加了,即使雇佣工人的工作时间长、工资低,但都是取得进步的代价,在经济起步初始阶段难以避免;当地工资的提高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因为那将迫使跨国公司提高产品的零售价,减少总需求,而且会把生产转移到那些工人待遇更廉价的地方。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普拉卡什·赛提把上述逻辑归结为三句话,一是“血汗工厂对东道国有利”,二是“你的工作是你所喜爱的跨国企业带来的”,三是“支付高工资会导致跨国企业提高价格、失去顾客”。
这些逻辑,在资本主义世界,也是已经被超越的逻辑,在现实中也屡屡被证伪。拉卡什·赛提指出,“对于我们和跨国企业来说,应该看到的不是那些可怜的、没有讨价能力的工人们为了保住他们的工作而接受这些不公平待遇,而是跨国企业应该做到最起码的公平。在美国每小时5.15美元的工资与在发展中国家每小时0.3美元的工资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这足以使得跨国企业在支付3到4倍的工资后仍能比在母国生产同样产品获得更大的利润。”“一件品牌男子马球衬衫在美国零售价为30到50美元,而制作这件衬衫的直接人工成本在发展中国家的工厂中却不到1美元。同样的,一双名牌运动鞋在美国零售价可达75美元,而只有不到2美元的直接人工成本。正如《商业周刊》中指出的一样,"工人的工资相对于NIKE和REEBOK所赚取的40%的毛利来说简直少得可怜"。”
对于跨国公司在整个价值链环节中转移利润、进行税务处理、在发展中国家往往长期亏损的做法,学术界也已经有很多批判,称之为“在希望和期待的虚假表象之下,是跨国公司可能不负责任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危险,和可能滥用权力而造成的潜在伤害”。根据世界银行资料,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在过去的30年期间扩大了10倍,而不是像跨国公司承诺的更少。利用资本商品的可流动与劳动力的不可流动之间的不平衡,跨国公司奉行的是“新重商主义”,连他们自诩的真正的自由市场逻辑也不是。
如果跨国公司继续坚持“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利益相关者互利共赢”的思维,只是把中国当成具有最大利用价值的“工具”,可以肯定,他们无法成为在中国受欢迎和尊敬的企业公民。无论他们在历史上多么赫赫有名,当他们只是利益的奴仆而不是正确价值观的践行者时,虽然他们说得很动听,但相信的人会越来越少,因此他们的不爽和麻烦也只是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侯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