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商业评论

“权贵化”西湖何日回归公众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0年06月11日08:40
  曾被苏轼以“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句赞誉的杭州西湖,而今沦为权贵者的“私家景观”。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披露,西湖景区环湖一带有许多名胜古建“可望而不可进”,一些绝版风景的场所摇身成了高档“会所”。网民质问,以纳税人的钱修缮、维护的西湖焉能成为少数人的牟利工具?一些网友指出,在西湖美景被“私有化”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难辞其咎,其所谓的资金紧张绝非“出卖”西湖的理由。

  利用公共资源牟利无异于“打劫”

  新华社报道指出,环绕西湖周边的几十家高档“会所”,消费档次均远高于普通民众的消费承受能力——记者探访的某家餐厅人均最低消费600元,个别“会所”外人住一晚上要花1.78万元。

  博主杨金溪表示,西湖名胜故居作为公共资源,承租给私人后,不仅改变了公共资源为公众服务的宗旨,也变成了承租者借地生财的“宝地”。如此高昂的消费必然带来巨额利润,而其巨额利润得益于西湖公共资源的价值。富人用“人民的西湖”,用公共资源为自己赚钱,与公然“打劫”无异。

  中国广播网刊载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叶海林评论指出,当年杭州市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为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拆迁和改建,西湖的美景就应该属于杭州市民,相应的也应该属于全国人民。从这个角度来说,私人会所是否为其所想要的美景付足了经济成本,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管理困难不是“出卖”西湖的理由

  谁导致了西湖的沦落?多数网友并未责骂享受到风景的权贵者,而是将矛头指向相关政府管理部门。

  “倘无地方政府和管理部门的点头,莫说是腰缠万贯,就是富可敌国,也难触碰到西湖的一根手指、一片衣襟。”作者南连伟在红网撰文表示,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就把“建设环湖绿地,实现还湖于民”列入为市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积极打造“大众西湖”。没想到,迁走了大量原住居民之后,宝贵的土地却被“有钱者居之”,至于“大众西湖”的初衷,恐怕早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南连伟责问,身为“管家”的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岂有权利替民众做主,将西湖卖于宵小?这位目空一切的“管家”根本就懒得征求世人的意见,便一意孤行地将西湖推入富豪怀抱,沦为笼中金丝鸟。资金不足、管理困难的理由显然是托辞,见利忘义、权钱交易才是本质。

  公共景观应被共享而非瓜分

  新华报业网刊载作者奚旭初文章指出,富人会所侵蚀西湖岸线,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防止公共空间“私有化”。城市的河畔湖滨等景观,是公共空间,是应由公众共享的公共资源。然而如今在一些城市,公共空间却正在被“私有化”。比如城市的河道两岸,建了密密匝匝的“亲水楼盘”,百姓再也无法靠近。又比如城市的湖泊,被豪宅团团包围,遂使湖泊沦为了富人的“洗脚盆”。临水而建的豪宅肢解了原本作为公众资源的城市临水景观,普通民众无法再像以前一样享受风景——谁可以观景,谁可以“亲水”,都得由钱说了算。

  奚旭初认为,搞市场经济,并不是要将一切东西统统“市场化”,摆进市场中去逐利。比如公共景观资源,就须置身市场之外。而一旦将其公共资源的身份异化,那么在利益驱动之下,必然是“认钱不认人”,最终使城市的河道、湖泊沦为富人的“洗脚盆”。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意味着要加大调节分配的力度和调整分配格局,如何有效地保护公众景观资源不被瓜分而由公众共享,不也正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吗?

  天涯网博主张军昱呼吁,西湖是杭州的,也是全中国的,在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全世界的。在这样的世界级旅游胜地,名胜古建变身私人会所,就是动了公众奶酪,让公众的资源回归公众,才是文明的王道。
(责任编辑:侯力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