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小QFII首批规模约100亿元 人民币国际化重要一步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0年06月29日08:06

  首批规模可能约为100亿元人民币 5-6家在港金融机构有望入围

  监管机构“已深入研究和推进”的表态令近期市场议论纷纷的“小QFII”一事日渐明朗。消息人士表示,“小 QFII”预计将以试点形式分批推出,首批获得资格发行人民币基金投资A股的在港金融机构很可能有5-6

家,规模合计100亿元人民币左右。对于在底部徘徊的A股市场来说,如果“小QFII”能较快推出,资金面偏紧局面或有所缓解。

  □本报记者 余喆 钱杰

  或以试点形式放行

  关于“小QFII”的审批标准,香港市场上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监管层将制定一些硬性指标,筛选部分机构试点进行,二是推出一套普适的管理方案,所有在港中资机构都能参与。

  “目前看来,像融资融券业务一样通过试点逐步推广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位消息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出于风险管控的考虑,“小QFII”应该不会全面放开,预计将以试点形式分批推出,首批获得资格发行人民币基金投资A股的在港金融机构很可能有5-6家,规模合计100亿元人民币左右,然后再逐步放开。他预计,这些试点机构发行的人民币基金主要是通过银行渠道发售的公募基金,让香港老百姓有机会参与A股投资,而不是卖给富豪和机构的私募基金。

  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显示,目前中资证券机构在香港有2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所占市场份额约为9%,其中包括国泰君安国际、工银国际、太平证券(香港)、中信证券(香港)、光大控股、中银国际、申银万国证券(香港)、交银国际、招商证券(香港)、招银国际、信达国际、建银国际、农银证券等。

  此外,多家中资基金已在香港设立子公司。目前,华夏、嘉实、易方达、博时、南方、大成、汇添富、海富通、华安9家基金公司已获准在港设立分支机构,上投摩根、交银施罗德等多家基金公司也在积极申请。在这些分支机构中,大成国际已获得第1类(证券交易)、第4类(就证券提供意见)和第9类(提供资产管理)牌照,易方达、南方等基金公司的香港子公司已经有产品发行。

  上述消息人士还表示,首批获得资格的“小QFII”很可能在中资券商和基金公司中各选2-3家。在中资基金公司中,大成和南方入围首批试点可能性最大。在中资券商机构中,国泰君安国际、中信证券(香港)和不久前收购了大福证券的海通香港入围首批试点可能性最大,因为他们来香港开拓市场的时间最早,经验相对丰富,并且都有发行公募基金的牌照和经验。

  泰达宏利国际投资部副总监胡兴表示,预计“小QFII”仍会采取额度审批制,但对申请机构的限制会比现有QFII低,审批速度将会快于现行的QFII制度。

  目前,在港的多家金融机构已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了各自的人民币QFII方案。因为涉及到资金通道管理问题,这些方案仍有待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外管局和证监会三方联合审批后才能定夺。

  A股底部迎“活水”

  对于A股市场来说,近期的资金面着实堪忧。受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累积效应、农行IPO和6月底银行收紧银根等影响,6月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面十分紧张,尽管央行连续数周净投放,但货币市场利率仍居高不下。

  同时,今年以来新基金虽然保持了高密度发行,但整体募集规模较2009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在6月以来成立的11只新基金中,有6只基金的募集规模低于10亿份,这使得新基金对市场的“输血”作用大打折扣。

  “如果‘小QFII’能在近期推出,将对缓解目前市场流动性匮乏的困境会有一些帮助,但预计‘小QFII’推出速度不会很快,钱也不可能立刻入市建仓。而且,对于目前A股13万亿的流通市值来说,就算100亿元的‘小QFII’一下子都投进来,能激起来的水花也不会有多大。”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表示。

  胡兴也认为,“小QFII”的总体规模比较有限,对A股的影响不会太大。“以香港上市的安硕A50ETF为例,在‘小QFII’的消息出来前后,其溢价率并没有太大变化,说明此事的实际影响有限。但对于稳定A股市场来说,这是件好事。”

  尽管业内人士认为不应高估“小 QFII”推出对于A股的影响,但新增基金开户数走低、社保基金提高国内股票投资比例、产业资本纷纷入市等种种迹象预示着A股市场已逐渐进入底部区域。实际上,QFII在2002年启动并在2005年扩容时都赶上了A股的低位,而且在接下来的市场反转中获利颇丰。那么,即将推出的“小QFII”是否也会效仿QFII“抄底A股”?

  博时新兴成长基金经理刘彦春表示,市场已进入筑底阶段,下半年市场投资机会好于上半年。“从估值上看,A股市场已回落至相当低的水平。以金融股为例,按照市场一致预期,银行股2011年市盈率多数已降至6-8倍区间,市净率水平也接近历史低位。”而在流动性方面,刘彦春认为,由于今年季度间信贷投放相对均衡,因此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流动性会比往年宽松。此外,市场的持续下跌会逐步降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意愿,从而在资金供求关系方面有利于市场企稳。

  在港中资金融机构摩拳擦掌

  □本报记者 钱杰 余喆

  “小QFII”的整体规模虽然不可与A股市场规模同日而语,但对于在港的中资券商和基金公司来说,这是一块十分诱人的“蛋糕”。

  积极备战

  “如果这个制度能够推出,对我们这些在港的中资券商来说肯定是一大利好。”多位香港中资券商的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十分期待“小QFII”的放行。他们都认为,这将大大增强中资券商在香港的竞争力。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目前大部分中资券商在香港的盈利主要来自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对业绩的贡献微乎其微。这一方面是因为中资券商在港销售渠道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品牌知名度不高,对港股市场的了解不如外资大行。

  “我们的母公司在内地有强大的投研团队,对A股的了解明显超过外资券商,所以我们推出的人民币基金产品肯定比QFII有优势。”国泰君安国际的一位负责人十分自信地表示。他介绍,国泰君安国际早已向证监会提交了开放人民币QFII产品的建议,公司目前已经储备了不少有意投资A股的国际客户,各方面准备都比较充分,只要监管层一开闸,国泰君安国际马上就能推出人民币投资产品。

  除国泰君安国际外,年初收购了大福证券的海通香港也是最有实力推出人民币产品的中资机构之一。大福证券去年底已获得香港证监会的发行公募产品批准,也是金融海啸之后香港监管部门批出的唯一公募产品。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与大福证券集团于今年3月完成业务整合,5月以来双方工作人员实现共同办工,而资产管理业务正是海通香港准备重点出击的业务。

  步调不一

  当然,在迎接“小QFII”的准备工作上,在港中资券商的步伐明显不一。以国泰君安国际为代表的券商系证券公司明显跑在前面,而交银国际、农银国际等银行系证券公司尚没有资产管理业务或公募产品发行牌照。“我们现在只能发行私募基金,还没有申请到公募基金的牌照,就算现在向香港证监会申请,最快也要3-6 个月才能批下来。”一位香港中资券商的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坦言,公司跑得比较慢,恐怕喝不到“小QFII”的“头啖汤”了。

  在港中资基金公司同样看中“小QFII”推出带来的发展机遇。目前,华夏、嘉实、南方、大成等多家基金公司在港设立了子公司,嘉实基金收购了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的在港业务。但由于进入香港的时间较晚,在客户储备、产品准备等方面的工作整体落后于中资券商,在港中资基金公司发行的产品数量有限,而且以私募性质为主,整体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国内基金公司在A股投资方面的实力是其最大的优势,华夏、易方达、南方等公司都在国内建立了庞大的投研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经验。消息人士透露,大成和南方基金的香港子公司有望入围首批“小QFII”试点。

  □本报记者 钱杰

  26日下午两点,香港人阿珠从罗湖口岸过境,直奔深圳罗湖商业城里的建设银行罗湖商业城支行,把手头的几万港币全部兑换成人民币存了起来。“银行推出的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年收益率达3% 呢,我准备买一点,这可比把港币存在香港划算多了。”

  阿珠给中国证券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在香港,各家银行的港元存款利息最高不到 0.2%,但在深圳,人民币一年期定存的利率就有2.25%,而且,把钱存成人民币还能享受升值的好处,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善于理财的阿珠一有机会来深圳就会存人民币,她还拿出少部分存款在深圳买了点股票型基金。

  如今,像阿珠这样喜欢人民币的香港人越来越多。据阿珠介绍,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上升,她周围有不少亲友都已经或打算将部分港币资产换成人民币,胆子大一点的还准备在深圳买私募基金。

  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近期委托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进行的《人民币储蓄与投资取向意见调查》显示,人民币已成为香港居民最感兴趣的货币,有42%受访者表示现已储蓄或投资人民币,较第二位澳元高近20%;在对人民币最感兴趣的被访者中,七成被访者的主要考虑因素是人民币升值潜力大,两成半表示对内地有信心。

  调查还显示,港人参与人民币投资的渠道日见多元化。在过去一年,有37%的受访者参与人民币存款,11%购买人民币债券,购买内地物业及国内A股基金的受访者分别占8%及6.1%。超过26%的受访者倾向于选择一年期或以上的人民币定期存款,22%受访者曾在内地开设人民币存款账户。虽然47%受访者在过去一年没做过任何与人民币相关的投资,但其中24%表示会于两年内考虑投资人民币。中信银行国际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兼财富管理及零售信贷部主管刘月屏预计,未来两年会有更多香港市民参与及增持人民币相关产品。

  在听说了“小QFII有望推出”的消息后,阿珠十分高兴,“毕竟又多了一种投资渠道,而且,以后不用跑来内地,我在香港也能买到投资A股的产品了。”

  人民币国际化重要一步

  □本报记者 余喆

  此间观察人士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上,推出“小QFII”既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扩至所有国家和地区后的必然结果,也是合理引导热钱的现实选择。

  “小QFII”话题的兴起应该放在近期一连串人民币国际化举措的大背景中看。6月21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紧接着,6 月22日央行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

  这两大举措对于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快人民币区域化乃至国际化的步伐意义重大,但相应地加强了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热钱进入国内的冲动被又一次点燃。根据过往经验,房地产是热钱涌入后的主要投向之一,这与目前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基调是相冲突的。如何管理好热钱涌动成为摆在管理层面前一道无法回避的难题。

  同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扩大化增加了未来滞留海外的人民币规模,这些境外人民币持有人的理财需求和人民币合理回流的需求如何满足,决定了人民币能否真正走出国门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美元之所以成为国际货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流地位,正与其完善的流通和交易机制密不可分。

  因此,在此背景下推动“小 QFII”一方面可以相对有效地监控人民币回流的规模和投向,降低热钱对房地产及其他投资品市场的冲击,并为A股市场提供“新鲜血液”,另一方面,A股市场作为国际上最具吸引力的新兴市场之一,境外持有人民币的个人和企业通过“小QFII”将有机会分享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样可以增强人民币在境外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鼓励境外企业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可以说,作为汇改和人民币结算扩大化的“配套手段”,“小QFII”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征程中的重要一步。

  

(责任编辑:李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