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旨在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进入新纪元,也意味着两岸金融合作将提速。
6月29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
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签署了备受世人关注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有关方面指出,协议的签署旨在逐步减少或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进一步增进双方的贸易与投资关系,建立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
根据协议,大陆将对539项原产于台湾的产品实施降税,台湾将对267项原产于大陆的产品实施降税。同时,大陆还将对包括银行在内的11个服务行业扩大开放。两岸双方将加强经济合作,合作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知识产权保护与合作、金融合作、贸易促进及贸易便利化、海关合作等内容。采访中,业内人士指出:“《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进入新纪元,也意味着两岸金融合作将提速。”
近年来,海峡两岸经贸往来持续升温,贸易额和贸易依存度也快速增长,台湾地区已成为大陆第六大全球贸易伙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日趋活跃,70%的台湾对外投资企业在大陆均有投资项目。随着两岸各方面往来的深入推进,两岸间金融合作的步伐也悄然提速。去年4月,《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的签署,正式拉开了两岸金融制度化合作的序幕,改变了两岸经贸往来中“大经贸小金融”的格局。今年1月,《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正式生效,标志着两岸金融领域交流与合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两岸金融合作机制框架初步形成。
自《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签署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台湾金融机构布局大陆动作不断,越来越多的台湾金融机构“抢滩”海西等内陆经济区。与此同时,大陆金融机构的身影也开始现身台湾。继2009年8月银联卡在台湾实现商户受理后,日前中国银联和台湾财金资讯共同宣布首次开通了台湾18家银行旗下ATM的银联受理业务,约占台湾ATM机总量的64%,实现了银联卡在台湾ATM的取现、查询余额服务。
此次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服务贸易早期收获方面有不少“新动作”。根据协议,大陆将对包括银行在内的11个服务行业扩大开放,对台资企业普遍关注的银行业开放,大陆将出台6项具体措施,便利台资企业融资,包括允许台湾地区银行在大陆设立的营业性机构,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在大陆开业1年以上且提出申请前1年盈利的台湾地区银行,可申请经营对大陆台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这无疑将使两岸金融合作步伐会走得更快。”来自
工行的分析人士表示。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两岸金融界密切的往来,不仅有助于两岸经济持续发展,更有利于两岸在各方面往来的通畅。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指出:“随着两岸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加强金融业在信息交换、机构设立、人员培训和交流、监管协调等领域的合作,既是两岸金融业积极开拓市场、拓展发展空间的客观需求,也是维护两岸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不过,相较于飞速发展的两岸经贸关系而言,目前两岸金融合作仍显发展缓慢。专家指出,台湾方面应尽快改变目前两岸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设立单向不对等格局,放宽大陆金融机构进入台湾市场的资格条件和数量限制。大陆方面也应考虑台资的特殊性,适当放宽其到大陆申办设立金融机构的标准。扩大两岸金融合作,可将开展两岸银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作为突破口。具体来说,可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方面的服务工作,如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拓宽台企在大陆的融资渠道;此外,还可以找准切入点,积极推动个人消费金融等方面的业务,顺应两岸人员和业务往来日益频繁的大趋势,为两岸居民旅游、消费提供更多便利和贴心服务。而此次《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际上在这些方面已给予了更多关注。
当然,银行业的交流只是两岸金融合作的一部分。随着海峡两岸市场的不断开放与合作升级,全面开展银行、证券、保险等在内的金融业的交流与合作是大势所趋。相信不久的将来,两岸金融合作将结出累累硕果。
(责任编辑: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