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商业评论

中国远洋:竞争不如竞合

来源:中国经营报
2010年07月03日10:20

  编者按/ 作为中国航运业的龙头,中国远洋在2009年坐在了上市公司亏损第一名的位置,它的同行中海集运则居于第二。2009年,对于全球航运业来说都是一个黑暗的年份,货量减少、运价急跌、大量的船舶闲置,造就了航运业,特别是集装箱运输的集体巨亏。不过进入了2010年情

况已经明显好转,第一季度中国远洋季报翻红。“看天吃饭”的航运业已经走出了行业谷底,不过,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考验他们经营能力的难题还在继续。

  从巨亏到盈利的两重天

  “可以说,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中国经营报》:在2009年报表中,中国远洋以75.41亿元的巨亏居于上市公司亏损榜的第一名,2010年第一季报却立刻咸鱼翻身,取得营业收入174.05亿元,同比增长58.7%。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张良:从2008年开始,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引发了信心危机,最终带来欧美的消费危机,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货量。但随着经济逐步复苏,供应商需要补充前两年的库存消耗,于是航运企业的货量就上来了。

  可以说,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现在,亚欧部分航线的集装箱运价甚至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而且有一个从来没有过的现象,就是回程货(从国外返回中国的货物)开始大幅增加,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

  《中国经营报》:经济危机的到来,让“看天吃饭”的航运业几乎滑入谷底,而且无力还击。从这场经济危机中,中国远洋学到了哪些经验?

  张良:航运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通俗的说就是“海上拉脚”的角色。现在,中国远洋已经发生了很多结构变化,比如我们的中远散运现在就是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不但是船东,还是租船人,同时又是经纪人。依靠经营理念、思想方法和手段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

  目前中国远洋在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不仅仅经营集装箱航运和干散货航运业务,还经营着船代、货代、码头和物流业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可以平缓企业由于行业特性所决定的规律性波动。比如一个业务曲线的波线和另一个不同,二者相抵,这个企业就是健康稳定的企业。

  《中国经营报》:目前欧债危机也一直很不明朗,航运业会不会再遇一次全球性的“寒冬”?

  张良:经过了经济危机,船公司肯定会吃一堑、长一智。事实上,对于经济危机航运业最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毕竟我们一天开几艘船,能直接感受得到。我个人认为,这次欧债危机对航运业的影响肯定会有,但不会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席卷全世界。

  抱团取暖,不如携手资源

  “我们更看重的是延伸和合作,关键是资源型的互补”

  《中国经营报》:中国远洋2008年曾经在FFA(远期运费协议)交易损失近40亿元,FFA一度被业内质疑到底是套保工具还是洪水猛兽。现在中国远洋怎么看待FFA?

  张良:我认为FFA是配合干散货航运的远期合约的一种套期保值工具。中国大型企业必须要掌握它,否则不会了解国际新型的东西。但是如果运作不当,它的风险确实很大。FFA的作用是远期探路、风险对冲。航运业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就以租船举例,从理论概念来说肯定是在低位租船,但是市场瞬息万变,分析判断需要一个人的智慧和经验。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经营报》:其实导致FFA巨亏的根本原因在于大环境,经济危机让全世界的船公司都大伤元气。在过去的一年里,船公司最喜欢的是不是“抱团取暖”?

  张良:从竞争到竞合,这种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同一个行业里的其他竞争对手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协调配合,是共渡难关的好办法。以集装箱航运为例,由中国远洋、川崎汽船、阳明海运和韩进海运组成的CYKH绿色联盟就经常进行舱位互换。

  对于中国远洋来说,我们更看重的是延伸和合作,关键是资源型的互补。我们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干散货船队,再收购任何一家都没有意义。目前中国远洋与多家大型企业有着广泛深入的战略合作,比如在2004年就与宝钢集团签订了长期运输协议。

  《中国经营报》:竞合的结果是,全世界目前大概有263艘集装箱船闲置在港口,船公司之间的这种“默契”对于现在运价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企业毕竟是逐利的主体,这种彼此默契会不会很快被打破?航运业还面临哪些隐忧?

  张良:航运价格持续高企,现在货主开始找船、投资者开始找船,可以说新一轮经济周期很快又要开始。随着航运业的回暖,世界资本又开始进入这个市场。

  当时间推移,一些轻易进入航运的企业会给航运业带来麻烦,因为一些投机者并不具备班轮运输的经营管理能力,目前我国的沿海运输都出现了经营分散、恶性竞争等问题。航运市场需要理性,呼吁市场监管。

  《中国经营报》:只要有钱,任何投资者都可以造船,但是造船却是一门大学问?

  张良:是的,航运企业第一大成本就是造船,如果造船时成本很高,分担到20年的折旧费用就会随之增高。第二大成本是燃油、船舶修理等。

  以前行业内有 “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说法,在我看来这些话并不是绝对的。中国远洋的选择是优化组合,因为管理学有一个管理幅度的问题,你可以管好五六艘船,但不见得管得好五六百艘船。现在,中国远洋都是通过“自有+租赁”的方式打造船队,实现从拥有向控制的转变。不过有一点是必须的——自有船舶是基础。

  从船长变身“船王”

  “我们从来没有船王的概念”

  《中国经营报》:您曾经有过6年左右的船长经历,生活、工作在与世隔绝的甲板上,船长的工作经历,对您今天的管理风格有什么影响?

  张良: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船是海上漂浮物,游荡在不同的市场、不同的国家,远离亲人远离组织,悬挂五星红旗的船舶就是浮动的国土。无论是海啸还是台风,都需要快速处理。这段经历培养了我分析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尤其是应急处理的能力。

  《中国经营报》:提到应急处理能力,航运业最特殊而危险的情况就是遇到海盗。您自己也曾经说过,一度最担心的事情是海盗。中国远洋怎么规避海盗风险?

  张良:现在海盗从范围、区域和活动方法来看都在发生变化,防范起来也越来越难。事实上,容易被海盗劫持的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船速慢,二是船舷低,三是防范松懈。比如船队速度超过20节的集装箱船很少被劫持,相反,油轮和散货船一旦装满货物,船舷就和水平面接近了,很容易发生危险。

  现在对抗海盗的方法主要是改变航速和航向,或者利用水枪等防备手段阻击海盗。如果僵持时间长,也可以利用无线电通讯网向任何临近的国家求援。

  《中国经营报》:目前中国远洋旗下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干散货船队,以及排名世界第五的集装箱船队,您有没有意识到中国远洋处于世界的船王位置?

  张良:尽管中国远洋拥有世界最大的干散货船队,我们却从来没有船王的概念。这是由企业性质所决定的,毕竟我们是国有企业。坦白说,我对世界第几不感兴趣,这个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船舶吨位的载重概念,我看重的是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营报》:如果从全球的船东中挑选,中国远洋对标的对手是谁?

  张良:中国远洋只是希望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卓越。以前航运业“四年一周期”的说法已经改变,这次危机的周期只有两年时间。因此我信奉的理念是,经营理念、思想手段要随着环境变化而不断调整。

(责任编辑:黄珂)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