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机构

工行七成控股金盛 首批试点银行投“保”落地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2010年07月14日01:18

  工行七成控股金盛

  首批试点银行投“保”落地

  ⊙记者 黄蕾 ○编辑 陈羽 颜剑

  在参股保险公司上一波三折的工商银行,终于在日前确定了具体投“保”方案。本报昨日从消息人士处获悉,工行计划以70%的绝对控股比例参股总部在沪的金盛人寿。目前该方案已上报监管部 门。

  随着工行投“保”路径的清晰,首批四家试点银行的投“保”面纱已全部揭开。牌照到手后,银行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盘活这些尚在亏损的寿险公司,打破市场对其收购后“换汤不换药”的质疑,无疑将是摆在银行面前最棘手的难题。

  外资:减股不离场

  不同于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的“一对一”收购,工商银行收购合资寿险公司金盛人寿稍显复杂。

  据知情人士透露称,虽然工行有意入驻金盛人寿,但原始股东中国五矿集团和法国安盛集团并无完全退出之意。商议之下,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股权结构,即由工行持有70%的股权,安盛和五矿合计持有剩余的30%。其中,外资股东安盛的股权比例至少缩减至25%以下,这样一来,金盛人寿摇身一变,从合资变中资。

  梳理最近发生股权变动的合资寿险公司后,记者发现,除安盛外,恒安标准人寿、交银康联人寿、光大永明人寿的外方股东都没有选择全身而退,而是仍保留一定股权。业内人士认为,外资股东此举意在为今后继续投资留退路。“如果完全退出,那或许就彻底没有翻身机会了,有些外资还抱着中资银行进入将寿险公司做大后继续获利分红的想法。”

  减股却不离场,也折射出外商投资中国保险市场战术的转变——自设不如参股。转变的原因是,合资模式中投入的资本与回报往往不成比例,参股模式所带来的利润在短期内或许能立竿见影。一个范例摆在眼前:当年投资中国平安的高盛、汇丰就赚到了钱,而且是赚得盆满钵满。

  事实上,外资选择减股,并非完全为了减股而得的上亿资金,这些获利对填补其海外投资窟窿而言只是杯水车薪。其更多的原因是为寿险公司长远的发展。由于目前这些寿险公司正处发展期,需要源源不断地投入资本金,中资银行的资金实力相对外资要更加雄厚。另外,将寿险公司由合资变身为中资,在分支机构报批上更为便利,更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中资:热中冷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四家试点银行,还是半路“黑马”中国银行,这些对参股保险趋之若鹜的银行巨头们,选择参股的寿险公司无不例外都是身处行业中下游的小公司。

  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花在中小保险公司身上的投资成本要远远小于投资大公司,且在参股后容易掌握新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更关键的一点是,在后期整合时亦容易植入银行自己的文化与品牌理念。对于目前急于想搭建金控平台的这几家银行来说,这时候牌照的意义要远大于规模。

  那么,牌照到手后,银行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盘活这些寿险公司的业务与人力,打破市场对其收购后“换汤不换药”的质疑呢?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建议说,短期内银行不应对投资的保险公司抱太高的利润贡献率期望,首先应去了解分析市场真实需求,平衡好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宜急于求成。

  多位在外资保险就职的中层人员称,不建议中资银行入主后就采取“大而全”的发展策略。模式上不妨先效仿香港地区最大的银行保险公司——汇丰保险,先从挖掘汇丰银行已有客户的保险需求开始,以后再考虑进一步扩张。“在香港,汇丰保险好比是一个产品的"制造商",汇丰银行则是替其出售产品的"保险超市",经营模式虽然单一但盈利丰厚。”或许,首批四家银行保险公司应该以此为参考,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