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中遭遇重创的花旗银行正在进行艰难的改革。
7月14日,花旗集团亚太区消费金融业务与银行卡业务总裁Jonathan Larsen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花旗一方面正在出售部分资产进行瘦身,另一方面,昔日庞大的“金融超市”模式也有所改变,未来花旗将更专注于银行的基本业务。
而新兴市场则是未来市场发展的空间所在。Jonathan Larsen表示,今年将把在亚洲的投资增加10%,以扩大在该地区的技术、网点和人员的投入。今年一季度亚洲地区贡献了约三分之一的盈利。
残酷的资产清理手术或许已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经历两年的亏损之后,花旗集团今年一季度扭亏为盈,在信贷损失收窄和交易收入快速增长的提振下,净利润同比去年翻番。
花旗亚洲消费
金融盈利将创新高
在欧美市场仍然疲软时,亚洲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汇丰早早地将行政总裁办公室搬到香港,以更接近新兴市场的心跳,花旗也不例外。
去年亚太地区对花旗集团收入贡献巨大,达近140亿美元收入,占全球业务的23%。在过去几个月,花旗在越南及马来西亚等地积极开拓业务。
亚洲的个人消费金融业务也率先反弹。花旗银行亚洲个人消费金融业务负责人Jonathan Larsen表示,虽然目前财富管理市场还没有完全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资产的价值还低于危机前的水平,但总体势头已开始改善,投资者的信心已恢复,只是投资方向有所改变,投资者更加谨慎并且希望投资能够多元化。
“今年我们在亚洲的消费金融业务会是创纪录的一年,不管是收入还是盈利都会达到历史新高。”他说。事实上,今年一季度花旗银行亚洲地区个人消费收入达到18亿美元,盈利5.76亿美元,分别占到亚洲总收入37亿元的49%和亚洲净利润的44%,均接近了半壁江山。
随着亚洲地区财富管理市场的复苏,花旗瞄准了银行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富裕阶层”。
两个月前花旗在新加坡、中国香港推出了花旗“私人客户业务”,最近在中国大陆也升级了私人银行业务,为银行资产8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此后还在日本、韩国、印度等地继续推广。
“目前我们在亚洲大约有710家分支机构,我们今年准备在亚太地区新开60家分支机构。”Jonathan Larsen说,例如将增加在贵阳的网点。
改变“金融超市”模式
花旗多年推行“金融超市”型运营模式,力图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全套一站式服务。但不少业界人士指出,花旗摊子过大,且各部门业务之间缺乏协调。许多人对其“金融超市”模式批评说,这一模式不仅迷失了花旗的方向,也难以经营。
“(这种模式)还是有所改变的。我们现在是一家更加专注的金融机构,在提供范围广泛的服务时有所取舍。”Jonathan Larsen说,现在花旗把精力集中在一些真正具有国际化意义的业务上,比如说财富管理、国际消费金融业务、机构和公司的业务。
在重组和改造后,花旗集团已分拆成两大块,花旗银行(Citicorp, 以企业金融和消费金融为主)和花旗控股(Citi Holdings) ,包涵待出售和处理的问题资产。
“我们的资本非常充足,经过一系列重组,也退出了一些业务,比如说Smith Barney 经纪业务,德国的消费金融业务等卖掉了,一些非核心业务确实已经退出了。” Jonathan Larsen说。
或许“瘦身计划”干净利落大大减少了公司前景的不确定性,不过花旗集团能否再造成功,仍有赖于整体经济环境的复苏。对此,Jonathan Larsen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他认为,美国不会出现二次探底,欧洲市场会受益于欧元的疲弱逐步稳定下来。但他也表示,这并不是一次轻而易举的复苏,仍存挑战,比如美国的就业有一些挑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恢复也需要时间。
同时,由于欧美市场调整,依赖出口的亚洲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和其它亚洲国家要保持之前的增长,就必须靠国内需求填补缺口,因此未来五年亚洲面临着不同的结构调整。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