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的74套商品房项目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整整一周,但至今仍无人问津。
这并非个案。在过去的4个月里,挂牌成交的央企房地产项目不过两家,上市交易的项目不到20家;而78家非主营房地产的央企却有227家。
3月中旬,国资委要求78家非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
退出房地产业务以来,应者寥寥,退出的进度缓慢。不仅如此,截至目前,具体的退出方案也没有公之于众,媒体和公众找不到一个可以监督政府和央企行为的官方明确时间表。一位国资委系统的知情人士甚至认为,退出时间表可能永远都是个“谜”。
转让“鸡肋”?
7月15日,北京产权交易所报价大厅,中石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石油分公司转让的74套商品房项目,仍无人出价,已距该项目挂牌有整整一周的时间。
这只是个缩影。
今年3月18日,国资委宣布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将退出房地产业务。此后的4个月,并没有像业界预计的那样迎来央企房地产项目挂牌的高峰期,而且近期挂牌的数量远不如3月底4月初的时候。
国资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上述78家央企的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共有227户。然而,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产权交易所挂牌的央企房地产项目目前还不到20个,其中成交的仅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北京金中都置业公司和中石油北京都市圣景地产公司等两个项目。
一位民企地产老总关注了报价牌三四个月了,但仍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他指着一个将要挂牌期满的项目对记者说:“才转让12%的股权,一点话语权都没有,即使99%的股权转让我都不会要,除非100%转让!”
这位老总所指的项目是北京恒世华融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2%股权,挂牌价1453万元人民币,该公司隶属于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与之类似,在已经挂牌的项目中,很多企业转让的股权都是低于50%的,这对市场来说吸引力很小。
而对于另一个挂牌的湖南润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及15637.984136万元债权,上述民企老总也似乎提不起兴趣,“虽然是100%的份额,也有土地储备,但拆迁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也是标的公司一直没有开展经营活动的原因。”
公开资料显示,湖南润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五矿集团公司,2009年12月10日成立,其代号A-01、B-01地块的拆迁安置尚未完成,受让方竞买成交后需自行与当地人民政府协调实施并承担因政策变化导致的拆迁成本增加费用。
这也是地产央企不愿接手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的原因。保利地产的一位负责人奉劝其他央企远离这些“鸡肋”资产,“很多项目的股权不独立,可能产生扯皮问题。”
事实上,由于央企各自及相互之间历史悠久的复杂关系、各自所处的行业主管部门不同,加上旗下房地产资产往往历史问题较多,盘活的难度和代价并不比买地低。
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进程放缓,一位国资委系统的知情人士分析有三种原因:一是有些央企真心想退,但项目资不抵债,没人接盘;二是自己有在建项目,需要较长时间开发,短时间内不便退出;三是股权转让价格过高,无人问津。
方案无时间表
国资委3月18日宣布78家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次日,国资委召开的央企会议要求,上述78家央企15个工作日内制订有序退出的方案。
此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曾在不同场合表示:“要履行承诺。”然而时至今日,国资委从未向外界正式公布过退出方案和明确的时间表。
7月12日,新华社援引一位国资委有关人士的话说,央企退出工作正在有序顺利地进行。据这位官员称,需要退出房地产业务的央企均按照要求按月向国资委报告退出情况,“相信退出工作能够按照预想的时间表完成。”但他并没有透露具体的时间表。
上述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因为涉及的房地产企业分散,业务复杂,无法用简单的统一格式表述,而且国资委并未承诺要向社会公布,也许退出时间表永远都是个谜。
“现在不同于几个月前,央企退出步骤放缓也是央企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这位知情人士如是说。
据介绍,今年3月15日,北京土地市场出让的6幅地块中,有3幅以高地价制造新“地王”纪录,3家“制造者”皆是央企背景,当时正值国家严厉调控房地产政策的时候,而目前传闻决策层的调控偏向中性,也开始出现央企集中拿地的现象。
此外,这78家央企下属的三级以上房地产子企业,虽占央企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企业数量的60%,但销售收入仅占到15%,利润只占7%,“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
在一些人士看来,国资委勒令央企退出,其主要目的还是希望以此为契机,把央企的注意力集中到主业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