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专栏 > 第一时评

梅新育:欧洲需要更深入客观了解中国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梅新育
2010年07月18日10:17

  (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通过开放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的中国,愿意与别国分享发展成果,而别国要想分享“中国机遇”,从企业到政府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作出相应的调整

  “让中国来拯救欧洲”——这是《外交政策》西班牙语版主编克里斯蒂娜•曼萨诺等人在《新欧洲》杂志文章的题目。更多的欧洲企业和政界人士虽然没有说出这样的话,却在实践这种做法。

  在欧洲第一经济大国、近年来与中国在政治领域龃龉颇多的德国,这一点就体现得非常充分。德国下萨克森州新州长戴维•麦卡利斯特上任5天后便带领百人代表团出访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7月15日带领一半内阁阁员、25家企业巨头和大批国会议员开始4天访华行程,连56岁生日也在中国度过。凡此种种,无不显示了德国企业界和政界对中国机会的重视,毕竟中德贸易额已经超过中国对英法两国贸易额的总和,而此次全球经济危机中,德国汽车业能够较快脱困,很大程度上就应当归功于去年晋身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

  通过开放经济实现了长足发展的中国,愿意与别国分享发展成果,而别国要想分享“中国机遇”,从企业到政府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作出相应的调整。

  政府方面,从昔日的欧共体到如今的欧洲联盟,国际贸易界的“欧洲堡垒”名号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越发向着阻碍中国方兴未艾的海外投资领域蔓延,这对于中国的“黑字回流”、对于欧洲分享中国机遇并无裨益。既然欧洲人老是抨击中国对欧贸易盈余(黑字),为什么又要对中国的“黑字回流”推三阻四呢?在《让中国来拯救欧洲》一文中,克里斯蒂娜•曼萨诺也直言批评欧洲对中国投资的保守心态与做法:“让中国来拯救颤颤巍巍的欧洲经济吧!外国投资一直是支撑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有效方法。不幸的是,大部分欧洲人对危机的反应正朝着相反方向发展。各种新规定不利于外国资本流动。”

  欧盟和欧洲各国政府需要对中国商品、中国投资改善准入条件;而希望从日益富裕的中国消费者身上淘金的欧洲企业,则需要认真研究如何投中国消费者所好,让他们心甘情愿、高高兴兴地打开钱包。而这正是许多欧洲企业尚待改进的问题。

  7月12日,德国《金融时报》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人冲向德国》的文章,文中称,德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海外旅游的最热门目的地之一,仅2009年就有40万中国游客到访,而且在施华洛世奇水晶等众多高档商品上一掷千金,被许多德国商店视为“最好客户”。但酒店经营者和餐馆老板却对中国旅游者比较失望,他们认为中国人对吃饭和住宿要求不高,更喜欢把钱花在精品店。

  毫无疑问,在中国那些非常西化、对一切事情都以西方权势集团之是非为是非的中国知识分子那里,这种说法不难赢得随声附和,但是,任何一个对生活保有真实感受的普通中国城市小康之家居民都能看出其中谬误。中国号称美食王国,南方饮食更以精美考究、丰富多样著称,而德式餐饮即使在欧洲也并不以美味闻名(以至于西人有说法称“天堂里最好的厨师是法国人,地狱里最好的厨师是德国人”),又更接近中国北方风味,未能赢得中国旅游者(其中很多来自富庶的南方)青睐自是情理之中。君不见,不少在德中国学生都有自己做的剩饭菜被“偷吃”的经历吗?如果真想赚中国旅游者的钱,德国餐饮业界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放低身段去研究一下中国旅游者的口味呢?这难道不比一味“失望”和指责更能征服中国游客的胃吗?

  让我们看看农行H股承销商高盛为农行H股上市写的贺词《钗头凤•贺农行》吧:“稻麦黄,杏花香,一村一落通银行。皇城曲,外滩雨,繁灯万里,城乡连起,奇奇奇。珠江水,长江水,君行万里总相随。黄浦港,维多港,背倚九州,揽挽穹洋,翔翔翔。”我喜爱中国古典诗词,对自己的汉语白话文写作能力也有充分的自信,但我必须承认,这样的诗词我写不出来;而能够自如运用这般中国化的方式料理客户和公共关系,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高盛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源。

  我对高盛等海外大型投行在中国的负面传闻保持警惕,但我不能不对如此漂亮的做法表示赞赏。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在华外资企业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按中国方式办事,而不是动辄指责;我更衷心期望,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也能这样深入了解东道国风土人情,在开拓市场时对当地风俗文化运用自如。

  一国企业和公众要增进对另一国的了解,离不开本国学术界和媒体的中介。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欧洲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媒体都存在许多欠缺,有些事学识不足,有些则属于有意曲解。欧盟内部缺乏足够的中国问题专业人才,已是中欧双方乃至美国这样的第三方一致公认的事实,曲解更给中欧双方的误解火上浇油。根据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报道,俄罗斯民众普遍相信孔子讲过这样一句话,俄罗斯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也都很喜欢引用:“只要你在河边久站,终归能看到敌人的尸体从你面前漂过。”老实说,从《环球时报》2010年6月9日第6版第一次看到这篇报道时,我几乎晕眩,因为上文所称的孔子格言,原文显然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实在无法理解,到底需要怎样的天才才能将孔子那充满睿智、既深沉又飘逸灵动的格言解释成这么血腥、粗俗的意思?到底是俄罗斯汉学家才疏学浅,还是作此报道的德国之声蓄意歪曲?

  与人为善,深受恕道熏陶的我们,不愿意把人往坏处想,何况我本人对德意志民族及其文明成果颇怀好感;但有了与部分德国媒体打交道的亲身经历,有了一再看到的可笑、可气的报道,让我无法排除德国媒体蓄意歪曲的可能。就算2008年德国之声被迫开除张丹红事件是件个案,但就总体而言,德国国内有识之士也对媒体偏颇的对华报道啧有烦言。6月中旬,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组织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该组织考察了德国《明镜》周刊、《焦点》周刊、《时代》周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日报》以及德国电视一台等主流媒体2008年的涉华报道和有关记者编辑,指出2008年这些德国媒体发表的8000多篇有关中国的报道中,一半以上落入了概念化、模式化窠臼,不假思索地传播成见,“盲点”和“欧洲中心主义”倾向明显,几乎完全排除了对中国社会变革至关重要的社会、教育和科技领域报道。

  既然歪曲和妖魔化无法阻挡中国的发展,在亲手制造了如此可笑的讹误之后,在对华了解不足妨碍德国和欧洲企业充分利用中国机遇的问题日益显著之际,某些欧洲学者和媒体是否应该反省一二呢?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的微博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