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0日由上海市证券同业公会、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等在上海联合举办的债券论坛上,建立互联互通的债券市场及协同的监管体制等被称作债券市场转型的“当务之急”。
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论坛上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除了升值效应是国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
巨大动力外,还应开发相应的人民币投资产品,首先应是债券。
屠光绍表示,当前关注债券市场转型的意义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相应的金融结构调整的配套,其中就包括债券这种重要的金融资源。
建立统一托管体系
我国债券市场的现状为“五龙治水”,即财政部、央行、发改委、证监会及交易商协会等分管国债(代发地方债)、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公司债和中期票据等发行管理工作,从市场交易来说,存在着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两种较为分裂的市场体系。
另外,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由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进行托管,而上海证交所的债券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中心托管。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应该从基础设施入手,探讨建立统一的托管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债券市场的统一,从技术层面,也有利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的真实有效。
而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世安表示,互连互通,除了后台的互连外,还有“两个互通”,即投资者和交易产品的互通,而目前两个市场在这两方面都是割裂的——银行间市场以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较低风险的债券为主,而交易所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个人,债券品种的投资风险相对较高。
刘世安透露,基于债券和股票的产品差异,目前上交所在股票交易系统外,正在建立独立的债券交易系统,并着手研究独立的债券交易结算规则,培养交易所债券的合格投资人以对接银行间市场,同时在债券产品市场方面也会逐步推出创新品种,如债券期权、债券ETF和债券远期等。
互连互通的债券市场,还存在如何做大债券市场规模的问题,对此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认为,“应加大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开放,并且在投资市场的开放中,债券市场应该先于股票市场引进外国投资者”。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每天的交易额在3000多亿人民币左右,折合美元500多亿,并且是固定交易类品种,夏斌认为在股票市场不能完全开放之下,上海讨论国际板,不如加快推出人民币的债券市场向全球开放,他认为控制股市波动很难,而债券发行整体风险可控。
沪港联动
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签订了修订后的《关于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明确香港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可以按照本地法规为企业和机构客户提供人民币银行业务,这意味着在个人开设人民币账户后,企业等机构放开了人民币账户方面的种种限制,而之后就是贷款、结算等更多的人民币金融服务,加大人民币在香港的辐射影响。
7月20日,某资深宏观专家告诉记者,人民币业务在香港突破的意义还需商榷,因为港币作为一个国际货币,人民币作为一个目前还非国际化的货币,在人民币账户的影响扩大后,人民币将逐步取代港币作为结算货币,而国际化的港币长远来说会是一个所谓外币资产即储备货币功能,这是否有利于香港的国际化还需要讨论。
不过,在香港特别行政区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陈子敬看来,香港的定位很清晰,就是希望人民币业务转型,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
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顾问邵善波也认为,当前香港的人民币债券规模总量只有1100多亿,总量太少,这种情况部分是由于中央对人民币在境外的大量流动还有顾虑,但很多决策因素并不在香港。
不过,上交所已经在作出实质性的努力,刘世安表示,上交所支持香港的机构,或者香港的企业利用上交所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目前我国已经有机构在香港市场发行过人民币债券,但香港企业来内地发债则还未成行,不过刘认为,内地有庞大的投资群体、金融服务以及结算方面都比较完善,有完善的市场监控系统,可以及时的发现并及时的制止市场上的违规行为,有能力去保证香港发债企业在国内的信誉度。 (来源:宁新)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