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李强(化名)正在开车前往河北某粮食批发交易市场的路上。“明天有场小麦拍卖会,我去报名去。”
7月20日,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和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发文,称将于7月23日举办面粉加工企业托市小麦专场交易会。本次交易会针对小麦日处理能力400吨以上(含400吨)的面粉加工企业,投放量为500万吨。
李强是河北一家大型面粉企业的负责人,此前,李强所在的企业主要通过参与中储粮托市收购的小麦拍卖获取原料,但几年下来,他一度心灰意冷。现在他们开始直接面向农户收购小麦。
不过,23日即将举行的这次拍卖,让他又重燃起兴趣。在他看来,在这场由发改委等部门发起的,专门针对面粉加工企业的托市小麦专场交易会上,一些顽疾将可能得到改变。
粮库拍卖潜规则
6月上旬,李强的企业曾参与了一场中储粮托市小麦的拍卖会,当时拍下了4000吨小麦。然而,一个半月过去了,小麦还未到手。
“他们(粮库)要求每吨小麦出库给100块加价,不给就不出!”李强说。
根据托市拍卖的交易细则,规定竞拍成交后一个月内(不管是28天还是30天,节假日不顺延)必须把全额货款打到交易所指定的账户上,而出库时间是,2000吨以下的为两个月,2000吨以上的为两个半月。与此同时,负责收储的粮库还要收取每斤0.015元的出库费用,折合1吨为30元。
但李强表示,在这30元之外,粮库一般会再要求每吨几十元甚至100多元不等的出库加价费,这个费用并不在规定之中。
这让企业有苦难言。“他们(粮库)的态度都很嚣张,因为我们的钱已经打了,肯定是急于出库的,否则货款就一直压着。”以一吨小麦成交均价1875元计算,竞拍4000吨小麦就意味着需要支付750万元的货款,这样的资金量对企业而言并不轻松。当然,有时候,李强也可以与粮库“讲讲价”,将这笔多出来的出库费打点折扣。
在李强看来,其实规定中每吨30元的出库费已经让粮库获利不少了。按照业内估算,每斤小麦实际出库费应该用不到0.005元,每吨也就10元左右。
另一家面粉企业的内部人士直接用“很麻烦”来描述企业此前参与此类拍卖时遇到的状况:“距离太远,成本很高!”
据深谙其中流程的业内人士介绍,所谓“麻烦”,除了上述提到的出库费用问题外,还有繁琐的流程问题:一般来说,当买方成交付款后,要到交易市场拿了出库单原件(按照交易细则规定,买方持出库单传真件就可到代储库出库),有时还要到代储库当地的中储粮承储库或当地的粮食局换单据,更有甚者是跨地区的,如承储库在郑州,代储库在南乐县;代储库在濮阳而承储库却是新密。这样来回几折腾,时间最少已经过去了20天。
除了出库难,让李强难以接受国储拍卖的另一点原因还有小麦的质量。他表示,此前企业在河南拍卖到的一等白麦,其中芽麦就占到了10%-20%,根本不符合一等标准。
“一般都是去年的小麦,已经发霉变质,拍了也没用,没法加工。”
而这种情况源于当初托市收购时验收太松。自2007年以来,由于中储粮把收储贷款主体放到中储粮的各直属库,其他收购单位必须通过中储粮各直属库才能参与国家的托市收购。在这种情况下中储粮的各承储库就有了审批代储库的特权。
由于参与托市收购可获得政府各种补贴,因此,很多私人代储点纷纷加入其中,而收得越多,也就意味着利润越高。验收的松懈也顺理成章。
发改委出手
正是上述的“潜规则”,造成了如今托市小麦拍卖接连遇冷,而另一方面企业也陷入无料加工的尴尬境地。
多家面粉企业负责人称,因为目前小麦价高货缺,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正常加工能力。
而根据国家粮油中心公告,7月21日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联网市场举行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销售交易会上,计划交易小麦164.85万吨,实际成交16.8万吨,成交率10.19%。而在此前最低收购价小麦的七次公开拍卖中,成交率没有一次超过30%。
这样的矛盾状况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河南当地一小麦加工企业表示,7月初时,已经有发改委等部门前往河南、安徽等地,对中储粮托市收购各点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而李强所在企业也接待了发改委调研人士,核心问题就是询问企业在托市小麦拍卖中遇到的问题。
也正是源于前述的调查摸底,7月23日拍卖做出了两方面的重大调整:首先,要求加工企业竞拍后在30天内完成提货;其次,为保证此次成交的小麦及时出库,“由粮源所在地省粮食局会同农发行分行和中储粮分公司对成交小麦的出库进行监督检查,联合指定专人负责对每个有出库任务的企业和每笔成交粮食出库情况全程跟踪监管,督促企业按有关规定及成交标的数量、质量及时出库”。 公告还指出,承贷企业和实际储存库点除不可抗力原因并经有关部门确认外,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阻挠、拖延出库,不得在规定标准之外收取费用,确保出库小麦的数量和质量符合要求。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一经查实,将给予严处。
正是这些措施让李强有了信心。“现在粮库让我给100元/吨的出库费,我不干了,我也硬气了!”对于第二天的拍卖,他的计划是7万吨。但是,“先看看吧,政策都是好的,但一执行下去,就不知道了”。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