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大势前沿

中西部不能成为落后产能的庇护所

来源:中国经营报
2010年07月24日02:17
  编者按/ 本报《中国制造何处去?》系列报道刊发后,引起各界高度关注,转型、搬迁成为面临危机的中国沿海加工制造业必须面对的选择,与此同时,“中国创造”取代“中国制造”,也成为越来越多人憧憬的出路。本期继续刊发跟踪报道之二,进一步探讨相关话题,欢迎广大读 者积极反馈,来信请寄tanhongan@cbnet.com.cn。

  究竟未来中国制造业路在何方?急速的转型会不会最终危及中国制造业已在世界上取得的一席之地?7月21日,科技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就相关话题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

  未来10年是中国产业升级黄金期

  《中国经营报》:你怎么看待目前中国代工企业面临的生存危机?他们的危机是否会危及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赵刚:其实中国的代工企业一直在发生变化,第一类还是传统的代工,完全没有技术含量,没有任何的研发和知识产权;第二类有自己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但没有自己的品牌,我们称为“新贴牌企业”;第三类是在做贴牌的同时也做自己的品牌,它们在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有了转型的意识。金融危机对第一类企业冲击最大,对后两者的影响不大,某种程度上还给了他们发展的机遇,但后两类企业总体数量并不多,中国大部分代工企业还是处于低端,即金字塔的底部,所以他们的生存状况才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个人并不担心东南亚国家代工企业的竞争,因为那些国家大多体量小,不可能接纳所有企业的转移,而中国制造业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已形成很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我们还有人数众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储备,尽管舆论经常指责他们眼高手低,但毕竟平均素质不错。中国的基础设施也领先于东南亚国家,金融服务行业尽管水平不算高,但规模很大。所以我相信中国会长期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历史经验也表明制造业不能丢,经过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就很明显,那些过早抛弃制造业的国家受到的冲击往往最大。

  《中国经营报》:现在欧美国家提出“再工业化”,东南亚国家也在极力吸引代工企业,此时中国大力推动产业升级,会不会遭遇不上不下的尴尬?

  赵刚:随着中国代工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我们已经没有成本优势了,但和欧美、日本发达国家的中高端制造业相比,我们的成本依然很低,研发成本优势更加明显,中国工人与美国工人收入相差很大,研发人员薪水差距就更大。很多人担心中国受到前后夹击,产业转型会陷入被动。但我觉得低端的竞争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与欧美在高端制造和研发上的竞争也不大,我们在从低端往中端走,而欧美的“再工业化”则集中在中高端。所以我觉得未来10年是中国产业往上走的黄金阶段,我们的劳动力素质会继续提高,特别是我们有4500万科技人员、数以百万计的研发人员,这股力量迸发出来是很可观的。

  转型最大挑战来自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

  《中国经营报》:现在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好时机吗?最大利好和挑战是什么?

  赵刚:金融危机以后就是一个很好的转型时机,但由于担心经济下滑和就业形势恶化,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刺激计划,使许多本来要淘汰的企业又多活了一段时间。今年以来珠三角的缺工现象愈演愈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转型阵痛的担忧,大家看到就业的压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大力推动转型正是很好的时机。

  从宏观上看,今年上半年开始,经济总体向好,国家也有了下决心转型的底气,所以我们才看到政府在涨薪、调整汇率等问题上态度越来越明确。我觉得转型过程中会有很多波动,目前来讲,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应该放在首位,这个大方向正确,即便中间会有很多反复,也一定要坚持下去。否则中国制造永远都会受外部环境的“绑架”,始终迈不上中国创造的台阶,我们也会一直受制于人。

  我认为,产业转型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地方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地方政府追求GDP、保增长、保就业和稳定,这种治理惯性很难触动,经济转型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害怕承受不起,能有广东省政府那样深刻认识的毕竟是少数。而与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转身的积极性不大,他们拿到了那么好的政策,那么低的成本,领导又是任期制,往往只顾眼前成绩,不愿考虑中长期的发展,也不愿意去冒转型的风险。

  西部地区发展的优先次序

  《中国经营报》:据我们所知,许多沿海企业正在谋划向中西部地区搬迁,他们认为内地依然能延续目前的生产、发展模式,你认为在此次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东部与中西部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

  赵刚:一说到转型升级,大家的目光都放在东部,对中西部关注的少,我们通过调研发现,许多中西部地区正在试图走东部的老路,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东部地区的事,被东部淘汰的产业和企业不能原封不动地搬迁到中西部。

  这里有一个概念要明确,整个国家进行产业升级转移,不仅是企业搬迁这么简单,转移过程中也需要升级。现在一些急于发展的西部地方政府乐意接受东部的落后产能,原因很简单,这类企业落地就能生产,解决就业,拉动GDP,立竿见影。但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根本无法承受过去30年东部地区的生产方式,如果重走东部的老路,在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之后会面临难以想象的境况。

  实际上在整个中国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东部和中西部主要是分工和布局的问题,东部的一些产业和企业会向内地转移,但这不是再给落后的产能寻找庇护所。

  《中国经营报》:中西部与东部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发展问题很急迫,要求他们与东部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是不是不现实?

  赵刚:对于发展和开发,大家也存在误区,就东部的发展经验而言,我们是大力发展了制造业,基本的格局是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应该说这是适应当初的经济现实水平的。但30年后的今天,让西部也按照这个格局来做,大家一说到开发首先想到的就是制造业,那就不合适了。最近3年,科技部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支持进行《西部自主创新战略研究》,我们得出的阶段性结论是,西部地区发展的优先次序应该是服务业、农业、制造业。

  近期新疆喀什准备建立特区,欧亚铁路也在修,整个西北地区的商贸通道都在逐步打通,加上西南通往东南亚的通道,中国正在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过去优先发展东部是因为地理交通优势,陆路通道打通后,未来西部的发展可能还会超越东部,所以,在开发的时候要看得更远一些。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