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标碳,没订单?
一件上架超市的产品必须标明它从原料到成品整个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并贴上“碳足迹标识”。日前,沃尔玛宣称有意全面推广CDP(碳信息披露项目)计划,将供货商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公之于世,沃尔玛此举,无疑将使其在中国的2万家供应商面临绿色拷问。这是继今年初沃尔玛实施的全球采购整合计划后,又提出一项让供应商“勒紧裤腰带“的计划。
虽然CDP标准只是在于“引导”,而非供应商入场的硬性要求,沃尔玛也没有正面回应将有多少家供应商因此项计划而失去资格,但供应商实施碳足迹标识标准的成本不低。比如按已公布也是仅有的产品碳盘查标准——英国的PAS2050标准,每一件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后续处理等所有的过程,用专业性的方法学来核算每个过程里,参与到这一件产品上的碳排放量是多少,这种运用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的方法费用的确颇高。而作为零售商,沃尔玛并非是第一家提出“绿色全供应链”的企业,但现在没有一家提出相关硬约束和奖惩措施,在维护现有合作利益的前提下,应该说供应商真正响应的动力不会太强,流于形式的可能性则较大。
但这却给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这两年随着低碳概念在各国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选择了碳标识。例如,2008年7月,日本内阁出台的《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产品的碳足迹系统项目;2008年10月,英国正式发布了《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即PAS2050。而由于目前我国企业的碳排放量普遍较高,如果碳标识的做法全面实行,消费者又普遍树立起应该使用二氧化碳排放较少产品的环保观念,那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产品未来在全球的销量。因此,实施碳标识制度短期内将导致制造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下降,产生的短期影响是负面的。但从长远的发展来说,碳标识制度的实施,迫使生产企业必须改变发展方式,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以可持续发展方式,逐步缓解碳标识制度形成的消极影响,否则将失去淘到“绿金”的通行证。
然而,对于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零售商来说,仅仅在供应链上做文章还是远远不够的。一项研究显示,大众消费的供应链是碳排放的最主要制造源,其直接或间接制造了75%的温室气体排放。而国际碳信托研究机构则表示,一罐普通的可乐饮料,其在销售环节中所消耗的碳,比它在原材料采集、制造、顾客使用、弃置,以及再循环过程中所耗费的碳还要多出好几倍。而对于沃尔玛来说,今年宣布其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15年年底之前,从其全球供应链中削减2000万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显然,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