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在广州闭幕。国侨办副主任任启亮、广东省副省长刘昆出席了闭幕式暨欢送宴会。
任启亮在闭幕式暨欢送宴会上致辞,他认为,本次论坛取得了五大收获:一是通过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国侨办主任李海峰,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领导讲话,进一步增强了对“后危机”时期中国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深了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坚定了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信心;二是通过广大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了解和学习到一些世界发达国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上积累的成功经验;三是通过举办国际性盛会,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祖(籍)国创新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四是通过海内外新闻媒体全方位的报道,面向全球华人广泛宣传了中国人才、科技、经济工作等方面政策,扩大了论坛的影响,有助于更多海外人才回国发展创业;五是通过活动开展,收获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论坛共收到与会代表论文85篇,与会代表在高端论坛和5个专题论坛上的演讲有很多真知灼见,对中国今后的发展有思想启迪作用。会后,参加论坛的海外嘉宾还参观考察广州高新区,今天将分赴上海和武汉考察交流。
多位海外学者呼吁改革中国科研基金评审体制
年轻大学教师不应沦为学术“打工仔”
海归人才回国,先看能否找到“靠山”。知名华人学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卓以和的一番发言在第六届世界华人论坛上引起热议。在昨日举行的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二届二次会议上,多位海外知名华人学者呼吁,中国应加大对年轻教师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让最有活力的创新人才沦为院士、院长、主任的学术“打工仔”。
“在美国,我遇到很多中国去的人才,我问他们要是回国的话,什么是最要紧的条件?很多人回答我说,最要紧的是自己需要一个靠山!”前日,卓以和以此作为大会发言的结尾,颇有寓意。
不少海外知名华人学者对此深有同感,他们表示,不少欧美名校的华人博士虽然希望归国服务,但对此颇为忌惮。
美国加州能源与环境研究院院长唐永春发言指出,中国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自己熟悉的加州理工、伯克利等名校的华人博士纷纷有归国打算,其个人学术水准也比较高;但是他们很担心,回国之后只能为权威教授打工。“我在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位博士学成归国,现在基本上给院士打工,八成时间是做这些没有价值的事情!”他举例说。
“中国论资排辈对人才是一个很大的灾害”,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副校长李百炼说,中国大学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只是老师的跟班,端茶递水,长者排在前面,年轻人没有显示能力的机会,就算写论文也要把导师或教授的名字署在前面。
实际上,二三十岁的年轻学者正处在学术黄金期,唐永春说,学术大师最有价值的成果往往是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做出的,不少诺奖获得者都是在年轻时崭露头角,因此大学年轻教师应受到格外关照。
但是,“欧美20多岁的年轻学者正在为诺贝尔奖做研究,中国同龄人却在为系主任、院士打工、跑课题。”他对此感到痛惜。
为何出现年轻教师依附“靠山”的现象?一些学者直陈,中国现有的科研基金评审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对年轻学者不公平。
“在中国现有的基金评审中,年轻博士只能拿到很少的科研经费”,唐永春分析,很多大学都系由主任、院士分配资源,年轻学者没有太大的发挥余地。
唐永春、李百炼等学者呼吁,中国应建立更加公平的科研基金公平竞争机制。例如,“973”、“863”等大的国家项目不应该由几个人说了算,可以请国外专家进行评估,年轻学者只要做得好,也可以有机会拿到资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