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联储局会做点什么
上周奥巴马民望跌至大选后新低,人们估计在10月中期选举前,美联储局会做点什么,以免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失利,导致上周美股“扯上扯下”。
放眼世界两大趋势:一、西方国家人口2007年起进入老化期,经济成长速度放缓,情况有如1990年起的日本。二、中国人口红利高峰期已过,中国未来再不是廉价轻工业品的产地来源,中国经济将由出口导向转为内需带动;中国消费高潮估计在2015年到2020年出现,之后中国人口老化速度将较2007年后的美国或1990年起的日本更快,即中国经济在2020年前后亦进入滑落期。世界经济增长重心未来五至十年将由西方移向东方,1998年至2007年投资宜集中在亚太区。一个三十亿人口的新消费市场正在形成,加上环球化改变这些地区经济环境,以及温和通胀下产生的资产升值压力。到2007年10月自由市场哲学再受挑战,欧美等国家面对债务危机,在各国政府大力干预下总算稳定下来,但2010年之后又怎样?一个结构性的重新平衡比如“西方生产、东方消费”是否又开始?
《经济学人》认为.最低工资立法,令香港自由经济制度的实验告终。《经济学人》醒悟得太迟矣,香港自从1983年11月引入联汇制度,已令自由经济制度半身不遂;再加上1985年4月起规定每年卖地五十公顷,香港自由经济制度已名存实亡。干预带来更多干预,我们已走上劳役之路—— 港人在高楼价压力下,不是正被劳役吗?香港自1997年8月起所玩的游戏叫做“财富大转移”,十三年过去,不少国企、红筹及民企股大幅升值;反之,大部分港股股价不是低于1997年8月,便是只略高于当年市值。恒指较1997年8月7日的16820点略高25%,主要是透过剔出部分香港企业,并加入国企、红筹或民企股所造成。香港股市再非一个投资之地,早已变成同澳门一样的“赌场”,在股市进行的只是零和游戏,70%交易是trading(交易)而非长线投资,令整个社会变得愈来愈愤世嫉俗。在零和游戏中,亏钱的人多、赚钱的人少。当整个社会失去晋升机会,人人心存侥幸,又怎会不暴躁?
2. 港人买楼需二十年收入
以买一个70平方米的住宅来看,最贵是香港,要608000美元(约470多万港元);其次是瑞士苏黎世,要525000美元(约410万港元);东京亦不便宜,要490000美元(约380万港元);新加坡私人住宅要448000美元(约350万港元);伦敦及巴黎402500美元(约314万港元);悉尼399000美元(约310万港元);罗马332500美元(约260万港元);首尔308000美元(约250万港元);纽约210000美元(约 160多万港元)。
至于最便宜的住宅(以大城市计),曼谷只需38500美元(约30万港元);马尼拉50000美元(约39万港元)。最奇怪的是柏林,亦只需7万美元(约54.6万港元)。全球置业最轻松的是柏林人,只要三年收入已可买楼;反之曼谷需6.8年的收入才可买楼。香港人最惨,需20年收入——新加坡人大部分买组屋,不能作准——早已超过东京人的16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房奴。
去年中国制造业GDP 已达2.3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但以金额计仍不是)。出口商品中,90%属于代工生产或贴牌生产,即产品增加值很小,大部分利润如产品设计、关键部分、市场营销等都不属中国所有,中国只赚取加工、封装等劳动力密集环节,情况有如1973年石油危机前的日本。石油危机后,日本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以后的日本经济繁荣期。2007年环球金融海啸能否为中国带来相同效果?
3. 人行何时“松”?
2008 年第三季,中国GDP增长率降至只有6%,才出现2008年11月的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方案。今年中国GDP增长率“保八”应没有大问题,如GDP增长率仍在8%以上,政府只会继续对过剩产能进行调整,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下半年在政策方面应该没有太大改变,A股逐步形成底部,优质地产股及金融股都在筑底中。“十二五”规划明年推出,今天中国面对的问题已从三十年前“如何先让部分人富起来”改为“如何分配这个已做大的饼”,透过加建保障性住房、医疗保障、教育、农业补贴及刺激消费,其次是减税(中国目前税率仍高,有很大减税空间)及国企加薪(相对而言仍偏低),都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下半年内地发展的大方向是:一、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二、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及产能过剩行业。三、鼓励行业进行兼并及重组,令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四、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工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发展,由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五、培育新兴产业及开放新产业进入中国的门槛。 去年中国城市人口6.22亿,即城市化46%,未来十到十五年仍将以每年1%的速度城市化,即每年约六百多万人口流入城市。过去十年有3.5亿人口中产阶级化,未来十年应再有3亿多人口中产阶级化,上述是我老曹对中国未来十年经济保持乐观看法的理由。
中国第二季GDP增长率开始滑落,人行何时“松”?一、第二季GDP增长率仍有10.3%,未有“松”的理由。二、6月份进出口总值2547.7亿美元,升 39.2%,未有“松”的理由。三、金价仍在高位牛皮,没有“松”的理由。换言之,人行第三季放松银根的机会仍十分微,估计最快要等到第四季。
自1999年开始至今,标普500指数以1070点为轴心上下波动,十二年过去了仍是原地踏步,同期金价却升了400%。2010年下半年又怎样?由政府资助的美股牛市去年4月开始、今年5月结束。截至今年7月,MSCI新兴市场指数未来十二个月PE只有10.8倍,较MSCI世界市场指数未来十二个月 PE12.5倍低15%【图】。
UBS估计,今年新兴市场纯利升34%,明年再升12%。我们知道,PE高低是受G(增长率)及I(银行利率)影响。例如 1974年及1982年美股PE低至6倍;反之1929年、1981年及2000年PE分别是35倍、40倍同45倍。1880年至今美股平均PE是15 倍,如把1990年到2009年这段泡沫期剔除,美股平均PE只有11.5倍,如非低利率支持,今天美股股价并不便宜。私人消费令GDP增长的时代已结束,全球各国皆依赖政府投资去支持经济增长。愈来愈多国家走上日本的老路,投资只在找寻超级大熊市中的小牛市。
1966年道指见 1000点时,是美国国力的最全盛期,随着越战升级、欧洲进入冷战期,美国开始面不敷出,大量黄金流失。1971年美元停止兑现黄金后,进入长期借债度日期,最初十年曾引发恶性通胀,1980年成功控制通胀率,令长期利率回落;加上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成为全球廉价轻工业产品的来源。全球化、网络化加上资金泛滥,造成1982年到2007年另一次“借来”的经济繁荣期。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没有一个帝国可长期依赖借贷维持下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向美国借钱,战后英国虽然得胜,但国力继续不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自知国力有限,只有设法拖美国下水,组成英美联军打赢德国、意大利同日本;由于资金及军队大部分都来自美国,战后美国轻易取代英国的国际地位,英国从此亦只有跟着美国尾巴走。反之,德国同日本在美国协助下,国力甚至超过英国,直到1978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大幅削减社会福利开支,英国经济才渐渐重新站起来。今天美国却走上一百年前英国的老路,生产力渐走下坡,美国产品不但在海外市场缺乏竞争力,连本土市场亦节节败退。军费负担令美国过去四十年无一年没有财政赤字,福利开支亦正拖垮美国财政。美国只有不断向日本、中国甚至欧洲各国借钱去维持军费开支及福利开支,令美元购买力自1971年起江河日下。
4. 投资应集中在东方
美国2001年面对的温和衰退,是经济盛衰循环的一部分,但美国仍抵受不了,而将利率由6.5厘降至1厘去阻止衰退出现。上述行为令2001年只出现一季 GDP负增长,代价是引发了2003年到2006年的地产泡沬及最后爆破。2007年9月起政府决定动用2万亿美元及将利率降至0.25厘,到2009年 4月股市才由2008年衰退中复苏过来。马克思曰:企业受利润驱使而投资往往过犹不及。不少行业皆由高利润到微利到亏损,企业为了生存而裁员、减薪,最后只有最有效率的企业能生存下去。上述行为是引发经济盛衰循环的基本因素,虽然残忍但极为有效。共产主义是希望透过计划经济令产能不会出现过剩,日后便毋须面对裁员减薪潮。但苏联经过六十多年、中国经过三十年,证明此法不通,因为经济前景是不可预测的,因此不能事前计划。1978年中国宣布改革开放路线,1990年前苏联及东欧出现解体。
另一实验是日元大幅升值后为节省成本,不少产能在其他低生产成本的国家建立,令日本一下子面对产能过剩。依照资本主义制度,日本应该裁员、减薪及让企业倒闭,令最有效率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但日本企业认为随着日子过去,市场可吸收过剩产能,而决定既不裁员亦不减薪,企业支持不住便由银行大量贷款继续去支持,政府亦不断借钱投资公共开支去维持日本人就业。二十年过去,日本到今天仍面对过剩产能,因其他国家(例如中国、东南亚、东欧)不断投资产能,令目前全球生产力仍超过需求14%。看来日本仍须继续“等”下去。 当西方经济进入呆滞期(stagnation),投资应集中在东方,因为东方经济仍处增长期。例如1966年到1980年投资美国同投资香港,可以是两个不同结果。“永恒”与“固执”其实只是一线之差,1990年那些不愿离开日本的投资者的悲惨命运,会否是2007年10月后美股投资者的写照?提出希腊危机的人,又是否说穿欧洲货币是皇帝新衣的小朋友?欧元的出现,为过去十年德国货提供七成出口市场,令德国进占全球出口第一大国,其他成员国负债却按年上升,最后连国家发出的主权债券亦失去市场吸引力……德国出口、其他成员国消费的游戏是否告一段落? (来源:曹仁超)
(责任编辑:刘玉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