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外资寿险份额剧降 惊现五大“缩水王”

来源:投资者报 作者:薛玉敏
2010年08月02日10:42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其他行业几乎屡试不爽的定律,在保险业却是另一番景象。

  外资寿险公司弊病在7年之痒的时候集中爆发。自2004年中国保险业全面放开至今,外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在2007年达到过一个短暂高峰后,逐年下降。根据《投资者报》记者的统计,外资寿险

的市场占有率从高点8%一路下滑至5 %,三年时间市场份额缩水3%。

  前途渺茫,外方股东开始出售手中股份,海尔纽约、恒安标准、光大永明等外资寿险公司纷纷变身中资公司。金盛人寿、信诚人寿盛传也在调整股东结构。

  记者注意到,在整体外资寿险缩水过程中,招商信诺、瑞泰人寿、中航三星、联泰大都会、中德安联成为降幅最大的五家公司,幅度均超过60%。

  市场份额下降

  2004年12月11日,中国保险市场大门对外打开。

  安联、安盛、美国大都会、纽约人寿等海外保险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踌躇满志。但是7年过去,外资寿险公司的市场表现与外方、中方合作者,以及市场的期望都大相径庭。既做不到,也做不强。

  《投资者报》记者梳理了近7年的保费规模,发现寿险公司在2007年到达一个高峰后总体呈下滑趋势,每年会因资本市场的波动有所起落。

  2007年外资寿险占到总寿险市场的7.9%,到2009年外资寿险份额缩水至5.2%。2008年,因金融危机和A股的巨跌,市场份额一度下滑至4.9%。

  从保费规模也可以窥见外资寿险发展的颓势。保费收入从2004年的84亿元猛增至2007年的396亿元后,就再也没有达到高峰。2008年,降至360亿元,2009年,保费规模有所回升,达到426亿元。

  而过去三年中,中资寿险公司的保费规模呈直线上升状态。2007年,4553亿元;2008年,6976亿元;2009年,7718亿元。

  外资寿险最为辉煌的年景在2005年。当年,中意人寿接到来自中方股东中石油200亿元的团险保单,这带动了整个外资寿险市场的份额,市场份额飙升至8.9%。但是现在看来这仅仅是个一锤子买卖,并不具备可持续性。

  友邦神话坠落

  对于外资寿险公司来说,友邦保险(简称友邦)称得上是一个标杆。从最早进入中国市场,到连续多年占据外资寿险的第一把交椅,友邦成长的故事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即使是标杆,从所占的市场份额来看,友邦近几年来却一直在滑落。2007年,友邦保费达到89亿元,市场份额达到最高峰,为1.8%。2008年,保费收入降至75亿元,市场份额为1.03%;到去年保费规模略有提升,但是市场份额仍然下降,降至0.99%。今年前五个月,友邦更是从外资寿险保费规模冠军的位子退了下来,市场份额仅占到0.6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王稳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友邦的滑落,更多的源于市场的担忧——出售亚洲保险业务AIA会对公司管理团队和客户造成不安和动荡。尽管英国保诚集团收购失败,但公司客户还是流失了不少。

  记者注意到,除了外资老大友邦在滑落,招商信诺、瑞泰人寿、中航三星、联泰大都会、中德安联也在快速下滑。这五家成为市场份额下降最快的公司,下降幅度分别为78%、76%、75%、73%、64%。

  对于公司寿险规模下滑的原因,《投资者报》记者向上述公司发去采访提纲,没有得到正式回答。

  一位外资寿险公司的内部人士和记者私下交流时辩解说,由于外资和中资寿险产品的经营策略不同,不会关注保费规模的变化。还有一点,外资寿险公司产品多以直销为主,加之分支机构比较少,产品的收入自然难以跟上。

  “合资病”缠身

  外资寿险公司从一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就存在着先天性不足。主要的弊病在于外资寿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必须采用合资的模式。

  中央财政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合资公司两方股东在管理文化、公司发展战略方面常常有不同的理解,“一山难容二虎,合资公司往往陷入内讧。”

  举例说,目前正陷入“去外资化”漩涡的信诚人寿,刚离职的CEO陈嘉虎就在给全体公司高管邮件中表达了对内耗型权力斗争的无奈。

  郝演苏还提到一点,合资公司不仅仅要对付内讧,而且还面临着诸多限制。同中资保险公司相比,外资保险公司在分公司等分支机构数量、某些业务方面都有种种限制。

  郝演苏对于外资寿险目前面临的问题忧心忡忡。“明年就是入世10周年,银行业对外资已经全部放开,合资、独资都可以自己选择,为何保险业却不能放开?”

  “担心外资拿走百姓的养老钱,完全可以在制度层面给予安全保障。”郝演苏说。

  除了制度层面的问题,王稳还提到和外资公司的产品结构有关,这也是外资寿险保费规模会在2007年成为一个分水岭的原因。

  外资寿险公司的业务重点主要是理财型保险产品,尤其是投连险、万能险等产品。2007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大牛市,投资险业务受到追捧,整个寿险公司的业务随之大幅度提高。但此后的两年时间,由于资本市场由牛转熊,再加上新的会计制度的实施,投连、万能险产品逐渐被边缘化。而中资寿险公司大力发展保障性产品,其保费增长并不受资本市场环境的影响。

  “去外资化”以退为进

  困则思变,在历经7年之痒后,外资寿险公司纷纷“中资化”。

  近期,工商银行正计划购买金盛人寿七成的股权,原有两大股东安盛和中国五矿集团持股比例降至30%。如果能够顺利实施,金盛人寿将从合资保险转身为中资保险。

  除了金盛人寿,信诚人寿也传出股权变动的消息。信诚人寿的中方股东中信集团有意提升中信集团在信诚人寿的股权比例,并将信诚人寿总部由广东迁至北京。

  去年,已经有两家保险公司完成了中资化,即光大永明和恒康天安。光大永明中外股东的比例由原先的50:50变更为光大集团可控股权为80%,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团只继续拥有20%的股权。美国恒康国际公司将所持的恒康天安股权分别转让给4家中国企业,全面撤资。

  去外资化已经渐成潮流。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告诉《投资者报》记者,这也许是外资股东一个以退为进的方法。外资股东将部分股份转手给中方股东,持资比例降至25%以下,成为中资寿险公司,“如果公司业绩表现出众,外资股东还可以通过增发等方式重新拿回股权。”

  从目前来看,更换外方股东的光大永明经营业绩可圈可点。今年前五个月,光大永明保费为27亿元,占总寿险市场的0.54%,在外资公司中排名第三。而2008年,公司的市场份额仅有0.2%,排名第11。

  

(责任编辑:李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