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深度阅读

婺源绿茶在市场经济的锤炼中成就名品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李子秦
2010年08月02日11:44

  风雨数十载 漫步改革路

  婺源县历史上属徽州,位于中国传统绿茶产区的金三角中心。境内群山高耸,山涧汩流,森林覆盖率达82.5%。地理上婺源位于北纬29°0′—29°34′,属中亚热带东南季风温暖湿润气候,空气温润,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寒暑温度分

明,加之土层较厚,土壤肥沃,形成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婺源的茶叶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其产茶历史悠久,始于汉,盛于唐,历经千年而长盛,茶叶经济铸就了婺源古、现代文明,见证了婺源的发展历史。素来享有盛誉的婺源绿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型一度予其重创。风雨交加阻不断历史的前行,跌宕沉浮磨不去意志的坚定,经过婺源茶人数十载的变革探索,终于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站稳脚跟,成就品牌,用智慧和汗水写下了改革创新的精彩篇章。

  风乍起 惊醒梦中人

  在风光旖旎的婺源古村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正以它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就是婺源的绿茶。婺源绿茶历来就有“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赞誉,是大自然赐予婺源的精灵造化。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千百年来,婺绿占据辉煌,1915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历史的车轮踏入新的纪元,将婺绿曾经的荣耀无情地碾去。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婺源绿茶不堪外贸体制转型的重击,一度迷失方向陷入迷惘与无奈之中。

  1996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国家对茶叶不再采取统购包销政策。这无疑将一直“养尊处优”的婺源绿茶拉下神坛,之前从来高枕无忧坐收其成的婺源茶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市场萎缩,价位下降,茶园日渐荒芜……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婺绿的发展陷入从未有过的泥潭。而婺绿数十载风雨求索路也自此而始,婺源人挥毫泼墨,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写下了一首催人奋进的发展史诗。

  上个世纪末,“有机食品”消费概念风靡全球。这时一位婺源茶人洪鹏看到了商机,把目光瞄向有机绿茶领域的开发,于1996年成立大鄣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也就在同年,其主打产品“大鄣山茶”以优良的品质和天然纯净的生长环境得到了国家肯定,荣获中国首张AA级绿色食品证书。随后更是捷报频传,时隔不到一年又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机构BCS的有机茶认证,真正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拿到这张通行证,大鄣山茶远销海外、独步欧盟、出口占据国内半壁江山已是后话。

  大鄣山茶的成功叩开了无数婺源茶农重振婺绿的梦想之门,有机茶的兴起打响了婺源绿茶走出困境的第一枪。几多艰辛,几经努力,到2003年底,全县已有7个茶产品获国外有机、绿色食品认证书,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两张AA级证书和5个有机茶产品认证的茶叶生产大县。到2005年,有机绿茶的出口已占到欧盟市场70%的份额。

  兵分三路 突出重围

  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让茶农们重拾了信心,但胜利的喜悦并未冲昏他们的头脑。前车之鉴,仍旧在目,昔日千百年铸就的辉煌竟不敌一次外贸体制转型的冲击。原因何在?归根结底,不外乎“市场”二字。以前的婺绿压根不愁销路,更不用主动找寻市场。农民采摘茶叶后交给茶叶初制厂,茶叶公司从初制厂购得茶叶后再销给茶厂,由茶厂对茶叶进行精制,直接运往口岸。而如今国家放手了,在市场经济的大熔炉里,婺绿不再是不愁嫁的皇帝女儿,自力更生开拓市场,成为当务之急。痛定思痛,婺源茶农主动出击,开始了行销之路。

  兵分三路,先是大刀阔斧改革体制,市场经济下,企业变成主要经济主体,宣传、营销、出口等一系列环节都是企业行为。婺源对国有茶厂进行改制,或引进外商承包,或由个人收购,组成集团、股份制公司。很快,林生茶叶实业有限公司、清华鄣雾茶叶有限公司、金叶实业有限公司等大批企业破土而出。到了2004年,全县经营茶叶年产值过千万以上的企业就有2家,500万元以上的有7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4家。随后,招兵买马组建营销大军,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城市都相继开设了茶叶经销店,而婺源县城从过去只有一家卖茶叶的店面迅速发展至上百家。

  企业练内功,政府做推手,第三路军旁敲侧击,在茶文化上下起了功夫。婺源政府融资2000多万元建设起茶叶专业交流市场。婺源源发有机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根民投资上千万元兴建了江西最大的茶文化中心,其内举办的融茶宴、茶艺、茶歌、茶舞等为一体的系列茶文化活动让游客耳目一新,加深了对茶文化的认识与了解。除农家茶、新娘茶、文仕茶三种婺源本土茶道外,婺源还引进了外地以及日、韩的茶道技艺表演。通过发掘婺源茶文化内涵,提升茶文化品位,婺源绿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日益提升。旅游业与茶叶同为婺源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借助旅游业,婺源茶产业发展更如虎添翼。前来婺源旅游观光的游客们看茶道表演、品香茗聊天蔚然成风,临走的时候,游客身上多出的大包小包,多半都是婺绿。旅游业带动了茶产业的增收,茶产业为旅游业增添了新的特色,游客们受到茶道熏陶获得全新体验,而婺绿也经由他们声名远播,皆大欢喜,各得其所,婺源茶叶的探索变革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

  “婺源绿茶” 一统江山

  从有机茶的热销到茶叶市场的打开,在婺绿发展航程正顺风顺水的时候,暗礁出现了。婺源茶叶每年十之八九出口海外,由于长期依赖外贸出口的单一销售体制,婺源茶农一直“受制于人”,备受国际市场波动折磨,早已是苦不堪言,而当时婺源茶产业自身发展同样危机四伏。2005年,婺源涉茶农民达22万人,占到农民总数约80%,个体茶庄、茶叶店已发展到126家,其中年产值50万以上的茶加工、经营企业达到32家,加上大小家庭作坊竟有400余家。婺源茶叶看似欣欣向荣的表象背后其实潜伏着巨大的隐患。这么多的企业,一个企业打出一个牌子,品牌之繁杂可想而知。“大鄣山”、“清明丫玉”、“婺绿春茶”、“林生茶”等20多个品牌分散经营,相互打压。效益好时,企业纷纷争夺资源,抢占销售网点,“低质内耗”成为了这一时期婺源茶叶的发展总特征。本是同根生的婺源茶叶竟落得个“同室操戈、各自鱼肉”的局面。茶产业根本形不成规模,也毫无竞争力可言。当时还有一位河北茶商不客气地指出,上饶茶叶还处于“一流质量,二流品牌,三流价格”的阶段。而放眼东望,江苏碧螺春、浙江龙井茶、福建铁观音这些品牌早已打响,名扬海内外了。

  为改变婺绿“诸侯混战,各自为政”的局面,将这些品牌统一到婺源绿茶一面大旗之下,2005年3月婺源申请注册了“婺源绿茶”证明商标,6月1日正式获得国家工商总局确认,8月1日“婺源绿茶”商标正式启用,凡是生产、经营、销售婺源绿茶及茶叶制品的单位和个人都将使用“婺源绿茶”证明商标,凡是地属婺源县域内的茶叶制品及其包装物上也都将标注“婺源绿茶”证明商标。“两个凡是”使婺源绿茶实现了使用商标、产品质量标准、宣传口径的“三统一”,婺源茶叶的“诸侯割据”时代终于宣告结束,统一在“婺源绿茶”的麾下,各企业展开了良性、健康的差异化竞争。婺源人又打了一场胜仗,风雨交加阻不断历史的传承,跋涉前行续写了婺绿的辉煌。

  婺源茗眉 惊艳亮相

  2006年3月8日,婺源县的第一锅“婺源茗眉”牌新茶面市,这是在“婺源绿茶”商标正式启用后婺源县推出的主打茶叶品牌。婺源茗眉因其形状纤细如仕女之秀眉而得名,是我国主要名优茶之一, 1982年曾被评为全国名茶,属绿茶珍品。同年7月,婺源出台“婺源绿茶”江西省地方标准,这是江西第一部茶叶省级标准,规范了“婺源茗眉”的炒制工艺流程,加强了品质保证。

  为大力推介这一品牌,婺源多次召开茶叶新闻发布会,组织县内茶叶企业先后参加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茶产品、茶文化展示会共12次,并成功举办2006年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闭幕式暨“婺源茗眉”之春活动。“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是国内各茶产区竞相争夺、炙手可热的展示平台,因其独特的形式、内容和魅力,每届都吸引着国内外各界人士及港澳台友人积极参与,在国内外影响深远。在2006年4月16日婺源举行的闭幕式上,来自法国、韩国、日本和全国各地的2万多名宾客参加了品名茶、赏茶艺活动。最后随着婺源茶道姑娘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奉上一杯杯浓香的婺源茗眉,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圆满落下帷幕。在此次茶文化节期间,婺源与外商成功签订了茶叶外贸出口合同1200吨,展示推介效果显著。

  在婺源整合品牌主打名优茶的同时,一直以来婺源人引以为傲的有机绿茶外贸出口依然强势,在国际市场为婺绿打出了天下。据中国茶叶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婺源生产的2000吨有机绿茶中,近80%出口,出口量占全国县级首位。至此婺源有机绿茶已是第十年占据欧盟有机茶市场最大进口份额,当时江西日报报道称“婺源有机绿茶独步欧盟市场”。

  1996到2006,十载春秋,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白驹过隙,但对婺源茶叶来说,却是一段艰难曲折的漫长历史,十载奋斗,十载进取,十载变革,勇敢的婺源人终于掀开了婺源绿茶的新篇章。

  鸡茶双生 神来之笔

  2007年,为加快茶树良种推广,婺源设立了茶叶发展基金,组建茶业协会,并从这年起,主要用于扶持“婺源茗眉”品牌建设的婺源茶业发展基金逐年增长,在3年内对“婺源茗眉”生产销售企业实现的税收县级所得部分全部返还给企业,以此鼓励引导企业和群众发展名优茶,壮大实力。到2007年,婺源已拥有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基地8个,占全县茶叶面积的1/3,县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茶叶加工、经营企业已增至11家,涉茶农民已占农民总数的85%,直接从事茶叶生产的茶农逾6万人,跻身全国茶叶生产强县行列。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堪称江西最大的资源优势,而婺源又是个“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的典型江南山区农业县,土壤肥沃,气候温润。立足茶树生长的环境优势,婺源积极引导发展特色生态标准茶园,提倡不使用药物防治病虫害,通过保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来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从源头上确保茶叶质量安全。2007年以来,每年新发展生态标准茶园1万亩以上,其中50亩以上连片茶园均超过4000亩。到2008年,婺源绿茶“汤碧、香高、汁浓、味醇”的品质稳步提升, 全年出口茶叶1.88万吨,农残检测合格率达100%。

  在生态茶园的建设中,婺源探寻出了一条“有机茶与鸡共生”的养殖之路。自从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概念普及以来,婺源的茶园大多不再使用化肥和农药,为解决茶园虫害,茶农们费尽心思尝试了各种办法却始终不得要领。后来,茶农们发现只要在茶园内养上一群鸡,问题便迎刃而解。在当地,这种鸡被称作“茶园鸡”。茶园鸡不仅减少了虫害,其粪便还可对茶园土壤进行改良,而园内的杂草通过鸡啄、爪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鸡可育茶,茶园反过来也为茶园鸡提供了优越的养殖环境。这些不靠饲料喂养的“绿色鸡”,成天捕食园内害虫,天然健康,鸡瘟、禽霍乱等传染病极少发生,而且每只茶园鸡长势快、产蛋量高、肉质鲜美。这些特点也使茶园鸡深受婺源游客的青睐,许多景区都纷纷推出了以茶园鸡为特色的农家菜肴。

  婺源生态茶园建设的累累硕果很快得到了国家肯定,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先后被冠以“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出口示范县”、“首批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2008年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推出绿茶金三角,共享高山生态茶”授牌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上,婺源与安徽休宁、浙江开化一起被授予“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称号。后为保护婺绿这一茶叶精品,培育民族知名品牌,2008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批准对婺源绿茶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标准化”蓝图全面铺开

  2009年金融危机悄然而至,婺绿似乎毫发无损,出口逆势增长,形势依旧大好。4月7日,经检疫部门检验合格的63吨绿茶启运摩洛哥,婺源各大茶园一片繁忙景象。江湖地位,依然无可撼动。但仔细思量,婺绿今后究竟还能走多远?虽然数十载的体制变革取得了瞩目成就,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在其“体内”积弊已久,依然有不足存在。例如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从生产到市场销售各环节关联性差、贮藏加工环节薄弱、采后增值率低下等,这些都在限制着茶产业整体效益的发挥。如果长期依靠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婺源的绿茶势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标准化已经成为茶叶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茶叶标准化,就是指为了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制定、发布并实施与茶叶相关的基础、产品、卫生、技术和管理标准,使茶叶在生产、加工及管理等方面获得最佳的秩序和效益,使茶叶的卫生与质量符合消费者需求。

  金秋时节,茶香正浓。2009年10月14日,全国标准茶园创建活动在婺源县启动,第一块生态标准茶园落户婺源。这座标准茶园的创建对婺源意义重大,它会起到辐射作用,带动婺源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使婺源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茶叶生产示范区。在茶园的建设过程中,技术集成、产业聚集、模式创新等平台的搭建,会加快婺源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品牌化生产经营的实现。标准茶园的创建,将有效清除之前粗放型生产的沉疴痼疾,使婺源茶叶走上一条健康生态的发展之路。以此次茶园创建启动为契机,婺源茶叶的标准化建设蓝图已经大笔铺开。

  披星戴月,沐风栉雨,数十载艰苦奋斗,数十载开拓创新,婺源绿茶终成大器,铸就名品。经历了外贸体制转型、低质内耗竞争的重重磨难,婺源绿茶在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后,实力全面提升。良好的效益、广阔的市场,富有竞争力的企业,现在的婺源绿茶芳菲正浓,前程似锦。今年,婺源正大力发展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的茶叶企业,茶产业发展已走上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之路。通过改革创新,如今婺源的茶叶产业已逐渐成长为集自然优势、品质优势、品牌优势、规模优势为一体,融文化、科技、经济为一身的婺源经济发展主导产业。

  不过,婺源茶人的奋斗之路不会就此终结,他们追赶岁月的脚步依旧匆匆。路虽远,未疲倦,新的机遇正在招手,新的挑战也在等待,前方也许是平川坦途,也许是荆棘遍布,无论如何,向着茶叶发展标准化的方向,婺源茶人已经整装出发。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