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区域经济

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亟待“抱团”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0年08月11日10:38

  合作基础好,发展空间大

  ■本报记者 唐沙砂

  “京津冀具有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明显优势,合作空间大,三地生物医药产业亟待抱团发展。”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巡视员张建国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张建国认为,在区域内加强产业上、中、下游的衔接以及相互间的分工合作,实现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避免地区间产业同构、恶性竞争,实现区域内互补共赢、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内在需求。

  据了解,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10倍。统计表明,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医药的比重将超过30%

  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均把生物医药确定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但是与国内外同行相比,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普遍存在组织结构不合理,制药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普遍较小,巨型生物医药企业不多,国际竞争能力弱的问题。例如,2009年,美国现代生物医药企业安近公司年销售收入达134亿美元,而京津冀最大的医药企业石药集团全年销售收入仅为106亿元人民币,落差悬殊。又如,中药产业是三地传统优势产业,但现代中药发展水平与日本、韩国的汉方药差距较大。另外像长三角地区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快,仅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的年产值就比京津冀三地之和高出数百亿元。

  张建国认为:“京津冀拥有多项产量世界第一、技术国际领先、规模国内称雄的药品品种及生产基地;聚集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制药企业;均具备雄厚的研发力量;在促进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链结合组织化方面有良好的基础等等。”

  但是,目前,三地竞争有余协作不足,协调配套差。京津冀在生物医药领域虽然科技力量雄厚,三地在中药、化学药品、生物药品研发生产销售领域互有优势,在医药产业链和价值链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但缺乏深层次、高水平的互动合作。由于体制原因,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分割,企业“科技创新难”和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依然突出,投入重复、低水平竞争的现象仍有发生,制约着京津冀三地技术资源条件共享、发展合力的形成、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产业化的迅速推进。

  对此,张建国建议,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要迅速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就必须在思维模式、组织形式、服务手段上不断创新突破。冲破行政区域的思维壁垒,强化京津冀都市圈意识;变以画地为牢的各自为战为以利益为纽带优势互补的跨区域“抱团”合作;变以行政为篱笆的地域服务为围绕加快形成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链迅速实现产业化的区域服务。

  他还提出五条具体建议:一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编制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建立京津冀三地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科研人员实现共赢的合作机制。三是建立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共享的机制,加强沟通与公共平台建设。三省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网络共建共享。四是共同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活动的市场建设。五是构建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重要的产业技术标准,以加快提升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