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业经济 > 房地产

央企低调拿地 试探市场恐惧“踏空”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张明
2010年08月14日12:14

  这是一个土地市场躁动不安的季节。

  与2009年大刀阔斧争抢地王不同的是,2010年的楼市“冰冻”让地产大佬们有了“谨慎”的借口,不过这并未让赵宁停下手中的工作,作为一家“地产百亿俱乐部”的研究中心负责人,他需要适时研究拿地策略,逆势出击。然而,此时赵宁

却多了一份心神不宁。

  今年调控四个月下来,拿地已不是一线房企在2010年的首要任务。然而面对各地进入8月份以来陆续推出的优质地块,保利地产、中国铁建等央企的低调拿地,赵宁还是觉得,也许可以择机而动了。

  拿地良机 开发商难以拒绝

  成都攀成钢区域,两幅新地的即将入市,再度搅乱江湖人士的心。

  “此次推出的土地面积近700亩,已经引起了众多港资及央企地产公司的关注,价格仍将维持在1100万元/亩之上,但用这个价格能拿下新鸿基等筹备了3年的同等地块,显然是一个不错的时机。”8月11日,一家央企地产公司成都负责人如是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2007年12月17日,新鸿基以1200万元/亩,总价31亿元的价格,将攀成钢第一块土地259.078亩收入囊中后,因为西部金融中心的一纸规划,至今总计2000多亩攀成钢土地已经拍出多幅,土地价格从未低于1100万元/亩。

  在楼市调控仍向纵深发展之际,对土地有如此感受的大多仍是国内一线央企地产公司。“从后市的判断来讲,我们并不是非要现在拿地,但现在往往能以底价拿下理想的地块,符合公司的策略。”上述人士表示,攀成钢区域的地块,楼面成交价在6000元/平方米之上,加上建安成本,三年后该区域的楼盘集中亮相时,售价肯定在1.2万元/平方米之上,“现在的时机肯定比2007年还好。”

  开发商的积极看好更多来自于政府的“配合”。“当下楼市和土地市场双双降温,地方政府为配合调控基调和保证出让成功率,主动下调了出让地块的底价,也对房企有鼓励作用。”成都一位土地一级开发商负责人表示,当前的土地出让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推迟推地,二是降价促销。由于上半年很多地方的供地计划完成并不理想,下半年肯定将有更多的土地推出。“我们也调查发现,去年很多未能实现土地储量目标的开发商也希望抓住现在的良机”。

  积极参与 谨慎试探

  “虽然楼市调控仍在继续,但我们采取均匀、谨慎拿地策略的同时,更注重区域选择,理性等待合适时机合理扩充土地储备。”面对土地市场的纠结,招商地产人士如此解释。

  7月底,招商地产采取联合开发的方式在广东佛山以总价约11亿元拿下两幅土地。在招商地产董秘刘宁的预期中,“明年下半年的房地产形势将出现好转,届时推出的项目应会感到乐观。”采取联合开发的方式,布局二三线城市已成为招商地产“谨慎”扩充土地储备的策略之一。

  “很多房企从7月份开始,明显加快了拿地的参与力度,为下半年可能到来的土地供应高峰探路。”赵宁表示。

  身先士卒的仍然是央企。

  8月4日,保利地产公司耗资18.8亿元,在佛山、广州市番禺区、连云港、长春拿下四幅地块;就在同一天,远洋地产在上海以底价取得两幅“区域地王”,而中粮地产则以9.79亿元拿下了杭州的一幅土地。

  “虽然央企地产公司仍是这波拿地的主力军,但在选择土地上更加谨慎和理性了。”星原地产分析师顾重认为,从拿地的选择上看,招商地产因为融资受阻选择了合作开发,保利地产则是快速开发维持土地储备的需要,且明显加强了商业地产的土地储备;而中粮在杭州土地储备明显偏少。

  对于国企近期积极拿地的信号,中原地产研究中心分析师许萌认为,国企开发商眼下主要出于两种目的:一是在一线城市拿地,选择底价拿下稀缺性地块;二是趁楼市调整期间,完成二三线城市布局。

  在多位开发商看来,一般下半年才会迎来土地供应的高峰,而现在的拿地只是一次试探。

  难期盼的未来

  但面对下半年不确定的土地市场走势,一线房企显然还有更多的打算。

  “一方面是不能错过时机,避免市场好转后踏空;另一方面是探寻更多的拿地方式。”赵宁说,眼下政府对于土地的期待仍然偏高,在房价未跌的情况下,地价也难有迅速反应。换言之,“眼下即使是个拿地的好时机,也要保证资金的安全,特别是一线城市的调整还很难判断未来的格局。”

  中原地产的最新统计显示,内地房企上半年购置土地面积694.4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4%。从成交价格来看,土地市场逐步趋于理性。“5月份之后,土地市场渐趋平稳,特点是流标率较低,拿地溢价率继续回落,二三线城市的土地成交量比重明显增加。”

  另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信息中心监测显示,2010年上半年,全国103个城市累计供应住宅用地20335.8万平方米,仅完成了全年计划的11%,一线城市的推地情况并不理想。

  即使是手握巨资的一线地产商也并未放松对市场的重新“审慎”。

  2008年曾在拿地上“踏空”的万科在2010年上半年以251.44亿元的拿地总价和1040.28万平方米的总面积,占据着内地房企拿地的榜首。万科总裁郁亮表示,“万科现在手持191亿元现金,但仍将严格控制拿地成本,新项目将主要位于房价、地价较为稳定的二三线城市。”

  “对于坚持快速滚动开发的万科、保利、恒大等地产商来说,他们的判断周期更短,虽然手中握有较多现金,但出于对未来市场变化的判断,一方面他们手中的土地储备只能维持三四年的开发量,需要不断拿地,另一方面又需要通过增加商业地产开发等调整开发节奏。”顾重表示,市场的变化正考验着房企的拿地策略。

  保利地产董秘岳勇坚透露,他们曾做过一项压力测试,公司目前的账上125亿元资金已经可以覆盖需要支付的地价款和在建工工程款项。“但连续三年现金流为正的地产公司肯定不是好公司。”他表示,保利地产将稳步加大商业地产投资,增加持续性经营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重,“肯定不会去盲目地拿地。”

  “坏市场总是体现好公司的各种能力。”赵宁表示,拿地能力则是地产公司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对于未来,不悲观、不乐观。”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