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更美的城市:从“低碳”到“后碳”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叶慧珏
2010年08月22日08:51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学家,法国公立里昂大学科学合作机构主席Michel Lussault的想法,与低碳技术研究者的理念不尽相同:“光有低碳技术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有更加激进的方式来应对城市下一步的发展。”

  “我们也需要从仅仅关注低碳技术的层面上抽出身来。”这位“法国大都会与全球化”小组的科学负责人表示,“低碳,只是建设"后碳城市"(Post-Carbon City)的第一步。”

  “后碳城市”概念,是在《京都议定书》之后逐步走入人们视线的,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后,逐渐得到了欧美城市规划业界的认同。“低碳”与“后碳”,一字之差,区别何在?

  《21世纪》:相对于“低碳城市”来说,“后碳城市”代表了怎样的理念?

  Michel Lussault: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后碳城市”并非一个技术名词,我更愿意说这是一个社会学与城市规划意义上的名词。“低碳”强调的是新兴技术,而“后碳”强调的是改建,即如何把传统城市形态与新兴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后碳城市”理念需要我们有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如何筛选、评估这些新的低碳技术,选择适合该地域城市生态环境的,然后在原有旧城的框架内进行改建。方面,我们需要旧的、传统的城市形态和框架,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在这个传统的框架内注入新技术和新概念。在各式各样的低碳技术涌现之后,我们应该如何让这些技术更好地运用到城市规划中去,而不是堆砌各种新技术概念。

  《21世纪》:在欧美比较流行的“后碳城市”概念,更加强调的是改造旧的城市,而不是全盘否定传统规划,重新建立一个新城。这样的做法有什么现实层面的意义?

  Michel Lussault:除了世界上少数城市(比如北欧一些城市)以外,大多数城市发展到目前的阶段,都面临一个城市化新老交替的过程。在西方,尤其是在法国,民众对有关城市灾变论者的演说难辨是非,我们希望利用这样的危机开创新的城市发展动力。

  这在中国也有很多现实意义。如何改造旧城区,将适合该地区的低碳技术运用起来?相信这是包括上海在内的很多大城市在城市化道路上的一个普遍挑战。

  我们通过建立独立的监控和测量系统来规划后碳城市,我们希望能成为碳中性城市。我觉得与其说这是一个量化的意愿表达,不如说是一种宣传动员口号。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在世博会之后需要采纳的行动方案。

  《21世纪》:您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从“低碳”到“后碳”的发展路径?

  Michel Lussault:低碳是我们要走的第一步,也许用5到10年的时间就可以有很多成熟的技术产品出现。比如,我们需要汽车省油、节能,这些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了;但是,做到了这些之后,我们是否可以让汽车成为多人合伙共用的财产,从制度上解决人口与车辆的不平衡关系?这是第二步。

  除了“后碳时代生态校园”案例之外,我们还在城市交通、住房、公共物品、学校、民主政治争论等问题上,从后碳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希望正视现存的这个城市,把它作为框架、形态和基础。我们正在努力为“后碳城市”的一些原则问题下定义,这可能需要2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来源:叶慧珏)
(责任编辑:克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