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墅违规“圈地”,到徒弟挥拳打记者,再到博客中公然“骂街”,相声明星郭德纲这回惹了众怒。
8月初,北京各大书店里关于郭德纲的书籍、光盘下架;德云社官网屡次“被黑”,被迫关闭;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不点名批评;姜昆代表曲艺界发言:“没艺德将被观众抛弃”……
如果说,此刻的老郭还在“四面楚歌”中强撑的话,那么,德云社顶梁柱何云伟和李菁在此特殊时期突然宣布离开德云社的消息无疑是釜底抽薪。老郭的一句“我惯坏了他们”透露出太多的无奈。
可是徒弟们也很伤心,走了的说“曾经生计困难”,要走的说“机制有问题”,没走的说“分钱不公”,还没登台的学徒说“前途渺茫”。
和他们一起伤心的还有民间曲艺界人士,“传统曲艺的戏班模式与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如何融合是一个难题”。
到底谁伤了谁的心?
上榜福布斯的“富师傅” 8月12日,记者走进德云社三里屯剧场,这个曾经喧嚣一时的“大本营”此刻显得格外宁静。
地下一层是郭德纲新开的火锅城,朱门背后,大大的石雕“郭”字颇有张力。服务员、后厨也已准备就绪,但“打人风波”让开业典礼变得遥遥无期。
“本来说今儿开业的,还要请挺多名人来呢,当然要搞大阵仗,可这事儿闹的,不知道还搞不搞典礼了。”“熬过这一阵儿就好了,只要楼上剧场开业,这儿肯定赚大钱。”悠闲的服务员靠在门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
进入剧场大厅,关公像前刚添了新香火,两旁专卖的“德云华服”贵气十足。由于采用名贵的丝绸、纯手工的刺绣,这里一件小短衫都价格过千元。“这是最便宜的,要是订做肯定要上万了。”服务员边说边整理着标价11000元的红色中式晚礼服。
曾经“硬杠杠”的“郭家菜”显然也少了人气,偌大的餐厅空空荡荡。据前台介绍说,平时这里要排队就餐,来的大部分都是“钢丝”,一天的流水在10万元左右。餐厅经常接待各级领导、贵宾等,德云社的人倒是很少来吃饭,“这儿菜挺贵,他们才不来呢!”
通往剧场的楼梯间摆着“郭德纲、于谦合作十周年专场演出”的灯箱。尽管有外界的种种传闻,8月14日、16日的两场演出仍照常举行,4800个座位全部爆满。
除此之外,录评书、投资电影、演电视剧、主持节目、开学校、出书,郭德纲一个都没落下。2007年,郭德纲年收入过千万,首次跻身富翁行列,在福布斯中国名人榜上有了一席之地。2008年,郭德纲再次上榜,以1570万元的年收入排名第13位。2009年,郭德纲年收入1055万元,排名第32位。
对于自己的巨额财富,郭德纲一直不肯正面承认,“我媳妇也问我,说你也没拿回来这么多钱啊”。
收入不及白领的“穷徒弟” 2008年,徐德亮、王文林宣布退出德云社的消息轰动一时。
徐德亮是唯一与郭德纲并称“德”字辈的德云社元老,与郭德纲不分尊卑,共同创业,互为朋友,曾被郭德纲冠以“德云社师爷”的美誉。
王文林自幼学艺,8岁拜刘宝瑞为师,12岁正式登台表演,从艺40余年,也是德云社的“开国元老”之一。
当郭德纲已经资产过千万,成了“有车有房、有型有款”的新富豪,德云社也如日中天、场场爆满的时候,徐德亮、王文林还过着“租房子、挤地铁”的日子。
徐德亮曾经算过一笔账,“我和王文林最高的出场费是每场每人150元,而德云社一场演出的流水票价是一万元,后台所有的演员加起来给1000元,扣除别的费用,郭德纲一场能净挣七八千。”
对此,郭德纲表态说:“他们在德云社赚了很多钱,生活得很好,我没有亏待任何人。”“辞职的人没有说原单位好的。”
不管原因如何,郭德纲与二位元老最终各奔前程。
今年8月6日,郭德纲因“打人事件”陷入困境,何云伟、李菁宣布退出德云社。
何云伟是郭德纲的大弟子,平日里备受郭德纲器重,在影视、主持等各方面均有接班郭德纲的态势。
李菁是郭德纲的师弟,也是德云社硕果仅存的元老级人物,被称为德云社“少帮主”。
两人作为德云社的“顶梁柱”、郭德纲的“左膀右臂”,在此特殊时期突然高调宣布退出德云社无疑是给了老郭当头一棒。
何云伟、李菁解释说,他们也有苦衷,今年以前,何云伟作为德云社的签约演员,每场演出收入在500元左右,月薪不过五六千元,还不如白领。今年解约后,每场演出收入不足200元。
同步被爆出的消息是,郭德纲老搭档于谦也曾长期拿着不足千元的出场费,在称病拒演之后,2008年,出场费涨到5000元。
德云社的弟子甚至颇为羡慕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员。在北京前门大街,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与德云社“隔街相望”,看着“赵家班”的弟子们开着小车鱼贯而入,德云社的弟子们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样是拜师学艺、登堂表演,德云社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不比那边差,怎么待遇就差那么多呢?”
“郭德纲负责制” 徐德亮“出走”时就曾表示,德云社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典型的“明星负责制”,郭德纲就是德云社,德云社就是郭德纲说了算。
徐德亮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他在德云社演出期间不仅没有人给演员上三险一金,福利津贴也极差。最荒唐的是,郭德纲曾经让他们签“终身合同”,合同规定德云社演员不许在外面接私活,而薪酬一栏竟是空的。因此,徐德亮和王文林执意不肯签合同,二人与郭德纲的关系也日渐紧张。
郭德纲认为,这一行就是“钱压奴婢手,艺压当行人”,所以德云社演员的演出费由他来定无可厚非。
2006年起,郭德纲广收学员,用传统民间戏班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建立了两年一科的学徒体系,并分别以“云”、“鹤”、“九”、“天”来命名排辈。
他曾经不无得意地说:“我徒弟都是于谦干儿子,于谦干儿子都是我徒弟;徐德亮、张德武是张文顺的徒弟;高峰是张文顺的干儿子;张文顺给我捧哏这么多年;李菁、高峰也是跟我多年的师兄弟;李菁的徒弟又是我干儿子。”
这样错综复杂而又环环相扣的人际关系网成为了德云社独具特色的公司架构,能够理顺并驾驭这个团体的唯有郭德纲,那么,德云社成为郭德纲的“一言堂”也就在所难免。
郭德纲曾经表示,公司在用科学、正规的管理模式控制演员报酬,有月薪、出场费等。
而据内部人员透露,德云社成立的公司——北京德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是郭德纲妻子王惠,总经理钟朝晖和副总经理王海都是郭德纲的好友。
公司运作上,由经纪人王海负责公关、市场和演出安排等;王惠负责财务、副业等;于谦分管影视;李菁分管后勤。公司并没有规范的经营管理制度,更多的是口头的和不成文的“规矩”。演员的待遇也并非公平,“老板娘管财务,给多少看面子”。
德云艺术传习社成立后,德云社又有了引进人才的新模式。传习社学员小刘告诉记者,要先花5000元上一个学前辅训班,然后才有可能进传习班,原传习班学制两年,每年学费一万多元。而今年的招生简章显示,传习班的学费已经涨到两万元一年,学制改为三年。
“进了这个门儿就要想办法找师傅,大家都在用各种办法打点,想师从郭德纲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小刘沮丧地说,“现在这一闹,我们都觉得前途渺茫。”
“戏班子”离现代企业有多远 “郭德纲负责制”的核心是郭德纲的荣辱兴衰等同于德云社的荣辱兴衰,郭德纲是撑起整个德云社“大班底”的主轴承,没有了郭德纲也就没有了德云社。
出身相声世家、从艺近80年的于佑福老师坦陈,“不喜欢郭德纲的相声,因为不经听、没有滋味,很多活都没有归路。”
但她也认为,这种“明星负责制”、“家长负责制”的戏班子管理模式是有历史、有传承、有基础的。
传统民间文化往往是以“名师”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从老一辈的曲艺家们身上就不难发现,“尊师”的分量是极其厚重的。戏曲、相声、杂技、二人转等传统文化讲究“拜师”、讲究“辈分”、讲究“派系”,红了一个师傅,可以带出一帮徒弟。老师傅们都曾经历过艰难的学艺历程,有风光一时的显赫背景,有广阔的人脉关系,创立了“以己为核心”的演出班子。“师傅就是天,就是地,就是一切。”
虽然时代在快速进步,然而,以郭德纲为核心的德云社,戏班子的影子还很浓重。即便是被德云社弟子羡慕的“赵家班”,也仍算不上拥有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内人士评价说,之所以“赵家班”弟子们能够“吃香喝辣”,还是得益于赵本山多年演艺生涯的积累。赵本山在个人影响力、人脉、财力等诸多方面都远在郭德纲之上。而且,赵本山“为人义气”,出手阔绰,对弟子们也比较优待。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除国家体制内的专业曲艺园外,最常见的相声团体是走着一条极其“老派”的路子。
先是以热情为基础,自发组织成小团体,如刚刚成长起来的“嘻哈包袱铺”。这种小团体无非走向两条路,一是渐渐淡去,二是出现“名家”。
出了“名家”后就像郭德纲与德云社一样,建立以“名家”为核心的戏班子,往上的发展方向,往下的收徒继承,内部的经营管理,外部的市场策略,都是由“名家”说了算。
于佑福老人对这种现状也很无奈,曲艺团体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需要用管理企业的思路来管理“班子”。但同时,艺术造诣、艺术传承才是曲艺团体的基础和灵魂,需要更多“人性化”的经营管理办法,传统的模式难以取代。
“传统曲艺的戏班模式与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如何融合是一个难题,这需要更多人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来寻求出一条发展之路。”于佑福老人感叹道。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