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区域经济

往事如烟:刘鸿儒拒贷汕头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8月26日00:59
  1981年9月,广东省委正式批复汕头特区起步建设。37个工作人员,省从市上缴的财政里返拨给640万元和市公安局给的一辆破旧吉普车——这是刘峰和他的队伍建设特区的全部家当。

  几经周折,汕头特区的选址最终落在了龙湖——一个拥有美丽传说的地方——说该处北面有一条 沙垅酷似一条蛟龙蜿蜒起伏,充满龙气,日后必为飞黄腾达之地。当时的龙湖却是一片荒芜沙地。

  特区建设开始,最大的问题是资金,而资金来源便是省回拨给汕头上缴财税的640万元。但当时1.6平方公里的特区,光三通一平的资金起码就要2个亿。即便是这1.6平方公里,由于受困于资金紧缺,也只能分成5片逐步开发。其中第一片仅有0.2平方公里。

  1982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刘鸿儒到汕头视察时,刘峰乘机要求贷款。刘鸿儒则询问以后如何还贷,刘峰只能说暂时没法还,钱都埋在地下,搞基础设施,以后有效益再还。但要出效益谈何容易——当时建的厂房都只能租,因为港澳企业怕政策有变,都是试探性的来投资,所以不敢买。

  因为距离和交通的原因,要吸引外资,厂房的租金只能相当于蛇口工业区的60%左右,由此要还利息都难。此外,由于不能像深圳、珠海那样办综合性特区,因此没法搞商贸、地产等利润高的行业,开始只允许搞出口加工区的汕头特区,年税收仅仅只有1万元。而刘鸿儒也说没有特区开发贷款的项目,因此贷款也就没谈成。

  条件之差,远非想象。“坐车像骑着马一样。一次我请外商前来考察,他回去后打电话说刘主任下次我不敢来了。我问为什么,他说来一次汕头,骨头都散了;坐你们的小飞机,飞机里面还是冒烟的。”刘峰回忆说。

  另一个让刘峰扼腕的例子是,1983年,泰国侨胞郑良荫在著名华侨、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原董事长庄世平的牵线下,到汕头洽谈投巨资开办浮法玻璃厂,但当时整个汕头市的电力供应尚不能满足该厂一个厂房的用电需求,只好作罢。而该项目后来则转到了蛇口工业区。

  让刘峰颇为自豪的是,按照中央的特区管理条例,四个特区都要成立顾问委员会,但唯有汕头成功成立了。这里无偿聘请了77位庄世平这样的海内外企业家、中央部委负责人和学术界名家,但清一色是潮汕籍人士,为汕头特区的建设出谋划策、搭桥牵线,庄世平便是一个代表。而李嘉诚捐建的汕头大学,更是一个标志性符号。

  在紧迫的现实下,“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产一片、获益一片”,便成了刘峰班子建设特区的理念。当时有人认为刘峰的开发模式胆子太小了。“我何尝不想成片开发,但是钱从哪来?开发了,又谁来办工厂?”

  1984年1月,时任广东省长的梁灵光到汕头视察,看到特区建设资金太缺了,决定当年始共三年每年由省财政拨款1000万支持汕头特区建设。刘峰一直感恩在心。后来经过多番磨合,也从省工商银行获得了2000万元的贷款。由此开发资金才开始多了起来。

  筹钱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招商引资也在迅疾推进。

  从1982年3月份特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到第一栋通用厂房竣工,不到一年半时间。泰国正大集团1980年成立的汕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汕头地毯厂有限公司,3年后便搬进了龙湖工业区厂房内。此后一年间,便有18家外商投资企业签约入驻。到1991年10年间,汕头生产型企业已达591家。外资协议投资额为8.5亿美元,累计完成投资3.53亿美元,而1990年当年全区外资出口总值也达到了将近9亿美元。

  特区内的工业起步的同时,还有在特区预留区内的农业区。“这可不是一般的农业,我们要搞高科技的创汇农业。农业投资少、收益快,我们也靠农业挖掘了第一桶金。国家没有钱给你,一切都只能自己想办法。”刘峰解释。后来为国内各地所推广的公司+农户模式,便发轫于这里。

  “我们走的是汕头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求实之路。”刘峰感慨万千。
(责任编辑:李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