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中国国航:瘦身上市先河 倒逼询价自律走向台前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证券日报
2010年08月27日07:08

  □ 本报记者 胡潇滢 李京京

  2006年8月14日,经过一波三折中国国航登陆A股市场,这是新老划断后的第三只大盘股。在国航上市的过程中,创造了两个“史无前例”:其一,为确保国航的网上发行顺畅,大股东中航集团承诺,股票上市后至2006年12月31日,如果国航二级市场

价格低于发行价,中航集团增持不超过6亿股的股票,直到股价恢复到发行价格为止。在IPO同时承诺股价,这在新股发行还是“史无先例”的;其二,2006年8月8日,在网上发行的头一天,国航突然临阵瘦身,这在国内的证券市场“史无前例”。

  分析人士认为,虽然网下认购的冷清,并促使国航最终不得不“瘦身”发行,但这可以说是“新老划断”后的“市场化”的胜利。

  2006年7月30日,中国国航发布了招股说明书,预计发行27亿股A股。

  2006年8月4日,国航网下配售遭遇闷棍,当日仅有36家机构投资者向公司递交了《申购表》,其中有效的只有27张,申购总量为4.695亿股,只占此次发行总量的28.65%,与原计划网下配售的11.75亿股相比,缩水率超过60%。

  受此影响,2006年8月8日,在网上发行的头一天,国航突然临阵瘦身,这在国内的证券市场尚属首例。国航A股最后确定其发行数量由原计划的27亿股减至16.39亿股,较原定发行规模减少10.61亿股。发行价格定为2.8元/股,靠近询价区间下限;募资45.89亿元,较原计划减少25亿元多。

  2006年8月14日,虽然国航的发行过程一波三折,但最终有惊无险。20倍的超额认购和5.33%的中签率,都创下了证券市场的纪录。

  国航突然瘦身,与机构“临时变卦”不无关系。根据国航公告显示,询价时有57家机构报价超过2.8元,投标时只有27家机构愿意按2.8元配售。有哄抬价格嫌疑的询价机构至少包括1家QFII,3家财务公司,4家信托公司,4家证券公司,18只基金产品。除了大盘持续下跌这一客观原因之外,国航的“瘦身”也与这些有哄抬价格嫌疑的询价机构的不诚信、不负责任也是分不开的。

  但是,当时对于询价机构的配售行为并不具有强制性,直到2009年6月的第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中,对于询价自律才有了明确的规定。具体来说,询价对象应真实报价,主承销商应采取措施杜绝高报不买和低报高买。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根据发行规模和市场情况,合理设定每笔申购的最低申购量。

  可以设想,如果当初询价机构在法制和道德约束下没有“临阵倒戈”,国航也不可能遭遇网下配售如此冷清的局面,国航发行也不可能会在市场中造成如此大的影响,也许根本就不会有国航“瘦身”发行的事件发生。

  

()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