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5年3000亿元 海工装备业迎来“战略机遇期”(图)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09月03日01:38

  制图/蒋皓明

  [ “中国的企业造了很多海工设备,但都是别人设计好了我们来做。附加值高的部分被国外公司拿走了,我们只赚到了工业制造的基本利润。” ]

  随着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向海洋进军,已经成为国际性石油巨头的共识和发展重点,这带动了海洋工程装备业的 高速发展。

  “在未来的五年中,一个新的装备建设和发展的高潮将会到来,这些装备和设施将支撑起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和海洋能源工业走到世界前列。”在昨天结束的“2010中国海洋油气钻采与工程装备高峰论坛”上,中海油工程建设部总经理金晓剑做出上述预测。

  目前,海工装备制造商分为三大梯队。处于第一梯队的是欧美公司,包括法国Technip、意大利Saipem、美国McDermott、挪威Aker Solutions等;韩国和新加坡公司处在第二梯队;中国公司总体处在制造低端产品的第三梯队,以赚取加工费用为主。

  与第一梯队相比,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差距在哪里?何时能够实现从第三梯队跨入第一梯队的目标?

  丰盛的“蛋糕”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全球近十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油气田已占60%以上,尤其是300米以上的深水海域,尚有2000亿桶未探明的油气储量。国际能源界早已形成共识,海洋油气特别是深海油气,将是未来世界油气资源接替的重要区域。

  海洋油气田的开采,带动了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资料显示,目前国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年需求量约400亿到50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我国用于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投入将达1200亿元;预计“十二五”期间,这笔投入将为2500亿~3000亿元。

  “蛋糕”巨大,吸引众多的装备制造企业纷纷转型,进入海工装备制造领域。最典型的是振华重工(600320.SH)和中远集团,前者是一家港口机械行业的巨头,占据全球港口机械市场份额的近八成,目前,这家企业全面进入海工市场,希望未来海工和港机这两大业务板块能够平分秋色。

  中远集团也开始布局海工装备制造领域,旗下的中远船务,原以修船为主营业务,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海工装备制造领域的新军,今年海工新接订单有望超过150亿元。

  500米水深的制约

  尽管部分骨干企业已经初步形成功能模块设计建造、总装设计建造和调试的能力,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仍在全球属第三梯队,与欧美企业、韩国及新加坡企业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这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深海油气田的开采。

  以南海为例,这里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被称为另一个波斯湾,周边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及越南都在这里开采石油,每年逾5000万吨,超过大庆油田的年产量。

  “时至今日,我国仍未在南沙群岛海域竖起一座井架。”谈及此事,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赵志明颇有些痛心疾首,

  究其原因,在于“这一海域水深在500米~2000米,而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在这样水深海域进行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技术,因此迫切需要发展深海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

  据其介绍,钻井平台共分为自升式、坐底式和半潜式,其中半潜式钻井平台的作业水深最深,目前国内拥有半潜式钻井平台5座——中海油3座,中石化2座——作业水深200米~457米,大致停留在国际钻井平台第二代到第三代水平之间,主要在南海、东海作业。

  在国际上,有17座半潜式钻井平台作业水深达到2000米,2座甚至达到3000米,分别为第五代和第六代的水平。与之相比,中国海工装备的差距可谓巨大。

  不过,中国正加快追赶的步伐,建造世界上最先进的第六代钻井平台。中海油委托外高桥船厂建设的深水半潜式钻井“海洋工程981”,目前已进入码头施工和调试阶段,预计年底交付,工作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12000米,总投资60亿元,未来将用于南海作业。该平台的详细设计和建造均在国内进行,中海油拥有其知识产权。

  过剩隐忧?

  海工装备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里?赵志明说:“国产设备的配套率很低,关键的、主要的设备和部件全都依赖进口。”

  “中国的企业造了很多海工设备,但都是别人设计好了我们来做。附加值高的部分被国外公司拿走了,我们只赚到了工业制造的基本利润。”金晓剑表示。

  事实上,中国海工业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一方面是随着中国向深海采油的力度加大,海工装备设施需求量巨大;另外,跨国公司纷纷进行产业转移,拥有巨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成为首选之地,这是近年来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过,中国海工企业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一是大多数企业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竞争力不够强;二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之间相互压价,存在恶性竞争的趋势。

  此外,由于船舶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这促使部分造船企业调整业务发展方向,向海工装备制造业“转型”,未来极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

  今年7月份在南通的一个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李东就提醒说,与业已出现的造船工业产能过剩现状相比照,一些地区海工项目一哄而上、重复建设现象,也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鼓励发展海工,但不允许盲目发展。”

  金晓剑建议说,国家有关部门要将海工装备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统筹规划,争取用较短的时间使我国在主流海工装备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