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资金在银行体系堆积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09月04日17:42

  资金在银行体系堆积

  吴亮谷

  本周市场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工行转债加月末吸存引发的市场资金临时紧缺,货币市场隔夜及7天回购利率最高飙升均超过100基点(BP)。债市则略显理性,除短债有机构急于抛售引涨若干BP外再无动静,最高上涨幅度甚至不超过10BP,中长债几无变动,集体作壁上观。

  当前资金面令人思考的一点是,为什么宽松的货币状态会伴随着不断下降的M2增长率持续存在呢?笔者认为这是资金缺乏有效出路所致。

  我们知道,银行体系类似于一个巨大的资金传导器。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货币通过这个传导器在实体投资中形成短暂沉淀后再以货币形态回归。

  资金缺乏有效出路,一方面延长货币在实体投资中的沉淀期,同时也延长了货币在银行体系内的运行时间,其结果是虽然货币供应增长率下降,但由于其绝对数量的增加,就必然堵塞银行体系这个资金流向实体的传导器,造成资金在银行体系堆积,表现为货币持续超级宽松。

  显然,抽回货币供应绝对量、疏通传导器,或者让沉淀的资金快速流动起来,都可以改变现有这种货币持续超级宽松的状态。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政府在面对货币持续宽松现状上的倾向性:如果没有可预期的通胀风险则宁愿维持现状,这也与美日欧等外围持续保持量化宽松的政策环境相适应,当前CPI仍处可容忍范围内,政府有理由不会主动去大幅抽回体系内货币。因此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仅是熨平到期时间或应对临时性资金紧张的考虑,投放与回笼时常交替出现,如本周投放了700亿资金而上周却是净回笼910亿。

  可以说,当前资金堆积于银行体系而缺乏有效出路,正是“调结构,保增长”这一过程产生的阵痛。然而,本周令坊间议论颇多的8月份PMI值让我们见到了“传导器”资金结束堵塞的端倪。

  历史上看,PMI数据对经济整体运行的领先效果还是较为明显的,2009年一季度末PMI重上50,之后一直保持了小幅上升的走势,2009年全年GDP渐次走高,PMI表现了极佳的领先效果;而2010年前两季度PMI表现出的高幅震荡走低也与经济增长利空风险加剧互为印证。当然,仅凭一个月的数据表现我们不可武断认为经济将重回高增长通道,但这的确为我们提供了方向。

  (作者供职于平安银行)

  

(责任编辑:李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