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要闻快报

武汉新芯待售 中芯“代管模式”再遇考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9月04日00:16
  对于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新芯”),这显然又是一个十字路口。

  9月2日,有消息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储存及影像产品制造商美光科技欲购买武汉新芯。“武汉新芯将成为美光科技的制造工厂,从而淡出代工业务。”该人士说。

   武汉新芯成立于2006年3月,是由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投资、并委托中芯国际(纽交所:SMI)经营管理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在芯片代工业,武汉新芯因创造性提出“代管模式”而备受关注。

  而该项目之于中芯国际,这亦是其在大陆低成本扩张模式的一次重要探索,但并非首次。此前2005年,由成都市政府旗下的成都工业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高新区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委托中芯国际经营管理的成都成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芯半导体”)也采取了类似“代管”模式。

  但7月15日,成立近五年的成芯半导体在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出售。若此次武汉新芯被美光科技“接盘”,中芯国际在大陆的两个代管合作项目,均将面临被出售的命运。

  9月3日上午,本报记者就此致电武汉新芯总裁王继增求证,王对该消息未予否认,但同时表示“关于这件事情,我们现在还不方便发表意见”。

  美光洽购武汉新芯

  对于武汉新芯将被出售一事,武汉业界对此并不感意外。

  武汉新芯自2006年6月正式动工建设,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100亿元,其中主体工程88亿元,配套工程12亿元。项目采用12英寸90纳米及更高工艺技术生产各种存储类芯片,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电脑、相机、手机及消费类电子产品。

  “同时期,在武汉乃至湖北的招商引资中,能与中芯国际项目(指武汉新芯)媲美的,只有富士康项目了。”武汉东湖开发区一官员曾告诉记者,武汉市政府对于武汉新芯项目寄望颇高。

  但现实中的项目推进,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顺利。武汉新芯成立之初,原计划主打生产动态存储器(DRAM),孰料遭遇全球DRAM市场的价格崩盘,利润一再下滑。在此背景下,武汉新芯被迫将产品线转向闪存。

  2008年9月,武汉新芯牵手飞索半导体。飞索向中芯国际转移65纳米、43纳米相关生产工艺及技术,武汉新芯则作为飞索半导体的重要生产基地,为其提供NAND型记忆体产品代工。

  但2009年3月,因市场需求下滑和债务因素,飞索半导体申请破产保护。其后传出与武汉新芯的合作一度“暂缓”。在此背景下,本报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武汉新芯一直处于订单不足的窘境。

  “武汉新芯有点时运不济。”半导体行业分析人士顾文军评价。而多位业内人士估测,以12英寸代工厂的造价,武汉方面在武汉新芯项目上,累计投资应超过10亿美金。

  “投入巨资至今不能实现盈利,这让武汉方面多少有点心灰意冷。”一熟悉武汉新芯的当地业界人士分析,正是在此背景下,武汉政府萌生退意,欲将武汉新芯出售。

  事实上,据本报记者了解,全球IC代工巨头台积电曾与武汉方面洽谈收购武汉新芯事宜,最后无果而终。而美光科技则是又一个觊觎者。

  公开资料显示,美光科技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储存及影像产品制造商之一,其主要产品包括DRAM、NAND闪存和CMOS影像传感器。据接近此项交易的一人士透露,先期美光科技将与武汉新芯组建合资公司,由美光科技控股,武汉新芯的资产将适时注入合资公司。

  本报记者就此采访武汉新芯总裁王继增,王表示不愿发表意见。而中芯国际发言人也表示不作任何评论。

  代管模式再遇考

  早在武汉新芯被传出售之前,“代管模式”的另一项目成芯半导体也面临被出售的命运。

  事实上,成芯半导体的出售与武汉新芯有着类似的逻辑背景。根据成都市政府先前披露的数据,成芯项目的计划投资为2.7亿美元(约折合人民币18.3亿)。

  但成芯项目成立至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原计划月产20000片的生产线产能长期填不满。

  在此背景下,对于投资方的承受能力是个不小的考验。“在代管模式中,由于投资方是地方政府。因为项目迟迟不能盈利,其承载的压力更大。”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政府投资项目考虑的因素和变量更多,当项目长期亏损时,继续投资的可能性不大。

  “代管模式的本质,是投资方与经营方合作的问题。”顾文军分析,晶圆代工从产业投资角度来讲,属于长期高投资行业:“以前在8英寸生产线,一般前五六年都很难盈利,而12英寸厂投资更大,折旧更高。所以盈利压力更大、需要的时间更长。” 事实上,武汉新芯并非没有见到扭亏的曙光。自2009年四季度开始,伴随着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复苏,武汉新芯的订单量也有所回升,目前武汉新芯已经能够实现月产能4000片的足产。

  但对于扭亏,这依旧杯水车薪。顾文军分析,一个12英寸厂如果要盈利,大概需要月产能至少要2万片以上,所以武汉新芯必须扩产到月产能2万片,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而顾文军估测,武汉新芯从现有产能扩充到月产能2万片,至少还需要6亿美金的投资。“对于在该项目中,迟迟未能见到回报的地方政府。能否再追投6亿美金,确是一个不小的考验。”顾文军分析。

  中芯国际出局?

  根据当初中芯国际与地方政府签订的投资协议,武汉新芯和成芯半导体项目,中芯国际均享有优先回购权。但无论是竞购成芯半导体的德州仪器,还是洽购武汉新芯的美光科技。众多接盘者中,中芯国际俨然成了“局外人”。

  本报记者从接近中芯国际高层的人士处获悉,事实上中芯国际欲接盘“代管项目”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未能竞逐最后的洽购实属无奈。

  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政府担心中芯国际的支付能力。尽管今年二季度,中芯国际实现账面盈利9600万美元,但实际上运营亏损仍达991万美元。今年7月,中芯国际通过配股融资7.55亿港元,但绝大部分用于北京代工厂的产能扩充。“中芯手上并没有太多现金,来参与"代管项目"的收购。”顾文军分析。

  第二个问题可能出在中芯国际在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上。上述接近中芯国际高层的人士透露,在张汝京去职后,中芯国际忙于管理层变更后的内部整顿和北京工厂的产能扩充,而忽视了与武汉和成都地方政府的沟通。

  “尤其是在二季度实现财务盈利和三季度有望实现运营扭亏的形势下,没有第一时间和武汉、成都政府沟通。”上述人士认为,很多地方政府还停留在中芯国际一直亏损,依靠政府输血的认识上,因此让当初协议中的优先回购沦为一纸空文。

  另一熟悉中芯国际的业界人士则对记者分析,成都和武汉政府出售“代管项目”的速度,有点出乎中芯国际的预料:“中芯国际不是没有考虑过"接盘",只是没有料到地方政府那样迫不及待。”

  顾文军则认为,目前中芯国际现金直接收购已不太现实,但并非没有回旋的余地:“分期付款、股权合作、债务转股或许是目前双方两难情况下比较适合的方案。”

  (本报记者 黄婕 聂春林 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