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阳光私募:渐入高速发展“瓶颈”期(图)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2010年09月13日01:30

  浮躁情绪增多 昔日明星落水

  ⊙本报记者 弘文

  说来或许有人不信,在高速发展2年后,今年年初开始,阳光私募行业隐隐开始有“疲态”露出,虽然规模依旧在扩张,但人才、管理、风控、业绩等似有已入瓶颈的味道。

  “我觉得业内已经进入分化阶段了,别看现在很多公司的问题不显山露水,但只要市场有一个大的波动,风险暴露是迟早的事情。”一位私募公司的发起人对记者说。

  另一位私募老总则直言,阳光私募的关键期就是现在,“那些现在没有开始做准备的公司,可能无法在明年、后年的市场分化时候应对挑战。”

  业绩瓶颈:昔日明星今落水

  对于一个目前资产管理业而言,业绩总是相当重要的。而对于私募公司来说,业绩瓶颈的最大特征则是,波动幅度加大。甚至同一团队的品种业绩差距拉大,这在如今的业内已经并不少见。

  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私募统计数据,截至上月末公布数据,今年阳光私募年初以来业绩数据(按已经公布完整数据的前7个月统计),差距已经超过50%。其中年内最高收益的产品,收益水平达到了28%,而年内最差产品的亏损达到了接近-27%。产品业绩的差异明显拉大。

  而这其中,部分曾经业绩一直稳定靠前的明显私募基金,业绩疲态尽显。部分产品的业绩今年以来一落千丈,投资业绩有明显“透支感”。

  从年初以来业绩排行榜的暂时情况看,部分此前知名的公私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业绩大幅下降。其中,由嘉实离职的明星基金经理赵军领衔的淡水泉系列产品今年业绩整体排在行业最后五分之一。在全部300多只产品中,淡水泉系列产品的今年以来业绩整体都排在了260名开外,而在过去,淡水泉一直是业内业绩最突出的团队。

  类似今年突然出现业绩落后的明星基金还包括,交银基金出身的明星基金经理郑拓管理的好望角系列产品,前大成总经理龙小波领衔的柏坊投资管理的龙马系列产品,以及去年业绩领跑的李振宁管理的睿信系列产品等。

  另外,去年以多料冠军闻名场内的新价值信托系列产品,今年虽然没有出现如淡水泉那样的整体业绩滑坡,但关于其业绩的争议也一直不断。先是团队核心罗伟广的“2800底部论”最终成空。再次是旗下各产品业绩严重分化引发争议。

  其中罗伟光亲自打理的新价值2期,今年业绩依然排在行业前10名,但同时其另一只当家产品新价值1期,今年业绩则排到了行业后1/3序列去。从最近3个月业绩看,两者的分化依旧。

  一些资深的投资经理认为,同一团队旗下类型接近的产品业绩相差如此之大显然需要个说法。“有可能是团队其实内部分歧的很厉害,也可能是管理公司采取了一些特殊的策略保部分产品业绩。”

  人才瓶颈:“质”与“量”之困

  阳光私募行业面临巨大的市场空间,这在2010年已经被验证。在市场空间确立的同时,业内人才瓶颈也日益突出,一些成熟的团队分裂乃至自立门户,来自各个行业由于不同原因、鱼龙混杂的人才纷纷涌入这个行业,使得行业一方面人满为患,一方面又深受人才短缺之苦。

  其中,团队分立,是人才短缺的典型表现。去年业绩横扫行业的新价值团队,今年年初曝出研究总监另立门户,紧接着市场内又传出其人事可能进一步变动的传闻。而且类似的情况绝不止一家。

  另外,今年以来大批来自公募、券商和民间的人士涌入行业。很多新设立团队,延续以往私募的“一两间房、四五个人”的低端模式,走低成本的模仿扩张之路,进一步导致了行业内人才的供给紧张。

  除了数量不足外,“质量”上的短缺可能是人才瓶颈的又一种现象。目前来看,除了上海和深圳等地的少数几家大型私募公司在人力团队的发展方面有相对成型想法外,很多阳光私募对于人才团队的培养、传承、扩张等方面都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

  经常可见的情况是,一个团队除了主打基金经理外,其余皆为大量新入行的新手,而这样的“one man show(独角戏)”经常被包装成实力雄厚的团队,或是“公司具备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

  管理瓶颈:团队文化难顾及

  即便解决了人才的数量积累、乃至激励考核等一系列机制后,如何把整个团队融合在一起长期作战,则更是一项颇有难度的管理题目。某种角度上说,关于公司运作的理念、习惯等问题,皆属于是企业文化的范畴,应该长期的培养。但这对初创发展的阳光私募来说,似乎能够顾及到的更少。

  而即便是一些业内的一线私募公司,整个企业也没有完全成形。部分公司的决策考核,依旧依靠某老总“拍脑袋”决策。有些公司的员工工作职责中,甚至无法把公司老总的个人事务和公司事务区分开来。这种非常典型的“江湖气”在业内不乏其例。而类似的创业期企业的特征,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行业缩影。

  当然,与之相比业内也有少数公司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一些公司自身也在做着积极的沉淀和准备。而对于不断发展的阳光私募行业,这个比例仍然嫌少。如果并不是有意识地调整,或许再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个行业就要面临“大浪淘沙”的考验了。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